【封面故事】尋找新生命 檢驗死亡處方箋

作者: 
楊惠君 圖片:公視《主題之夜》提供

著有《真相》(Truth)、《第五頭大象》(The Fifth Elephant)等經典奇幻小說、被喻為莎士比亞後四百年來的文學奇才的英國文學家泰瑞.普拉契特(Terry Pratchett),2007年得知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將創作視為生命的他認為,不能寫作的那天,便該是人生的終點,開始思考在清醒時決定死亡的方式。

泰瑞對瑞士合法執行安樂死的機構「尊嚴」產生興趣,展開一趟尋求「死亡處方」的醫療自主確認之旅。他走訪了漸凍人富翁、多發性硬化症青年兩位預約安樂死的個案、及一名已經由安樂死辭世的阿茲海默症作家遺孀,了解他們決定的過程、甚至親睹漸凍人富翁死亡的那一刻;同時也走訪另一位選擇繼續再和生命賭一把,進入安養院接受照護的漸凍人司機。

瑞士導演梅努(Jean-Bernard Menoud)將泰瑞這趟旅程,拍攝成《死亡處方箋》(Dignitas Death on Prescription)紀錄片,去年於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首播,創下160萬人收看的高收視率,但也引來兩極的評價,出現「BBC鼓勵自殺」的輿論批評。台灣公共電視今年五月引進該片,在《主題之夜》節目播放,同樣的話題也在台灣燃燒一次。

在生命還有價值時,盡情享受;當生命陷入困境,在巨大痛苦來臨之前,將它終結。人究竟能否決定死亡方式?如何對待生命才是心之所嚮?這些繁複深沉的生命課題,即便從英國到瑞士,做了一趟漫長探索之旅的泰瑞仍難以下結論,同樣也迷惑著眾生。

一句猶太諺語這麼說:「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生命存在許多難以枉下的結論,然而,思考的過程,或許就是解答。本文邀請安寧緩和醫療及生死教育的專家為文剖析,試圖從倫理、照護及哲學觀點,提供做出選擇前的各種思考方向。 

【封面故事】倫理觀點-自主權,自己說了算嗎?
【封面故事】照護觀點-終點線,何時該拉起?
【封面故事】哲學觀點-生命,可以喊卡嗎?

 


 

【你可能不知道】

「安樂死」(Euthanasia)正式的定義,是指在醫師和病人雙方同意下,為減輕病人痛苦,由醫師親自執行病人的死亡處置。

至於英國BBC拍攝的《死亡處方箋》紀錄片中,主人翁探訪的瑞士合法的安樂死機構「尊嚴」,其進行的則屬「醫助自殺」( Physician assisted suicide),是由醫師提供死亡的方法或資訊,但病人自己執行。

 
解說: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國際死亡‧瀕死與喪慟工作組織(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on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IWG)成員方俊凱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