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與安寧照顧基金會近期合作推出《舒適護理系列影片》,由台灣安寧之母、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趙可式指導監製,成大醫院安寧團隊示範,透過簡單易解的說明,輔以擬真情境示範的方式,一一傳授臨床上與長照居家情境常見的舒適照顧技巧。
舒適護理在護理專業領域中是最重要的,但在臨床上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台灣安寧之母趙可式一語道出了舒適護理在安寧緩和療護中的困境。拍攝這系列影片的起源是,趙可式接到一個老朋友的訊息,朋友心疼年邁的父親住進安寧病房後,依舊得承受抽痰之苦而心疼。這則訊息讓趙可式深感痛心,「在我將安寧帶回台灣時,就將不用抽痰的方式也帶回來教給大家了,怎麼現在還在用抽痰的方式呢?」
雖然安寧緩和療護在台灣已是顯學,然而礙於臨床人力精簡與事務繁多,舒適護理的細膩度依舊有進步的空間,且隨著長照與居家安寧的普及,照顧家屬也面臨到舒適護理的學習障礙。為了紓解臨床照護的困境,安寧緩和護理學會及安寧照顧基金會共同合作,趙可式親自指導監製,並委請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安寧團隊真人示範,推出共計6支的《舒適護理系列影片》,期待藉由簡單易懂的影像,讓舒適護理不再淪於專業框架,而是生活互動中最細膩溫馨的人性化照護行為。
傾聽臨床細語
重整安寧照護基礎
「在安寧療護領域中,如果連基本的舒適需求都做不好,又遑論全人照顧呢?」成大護理學系副教授賴維淑談起恩師趙可式曾百感交集向她說出這番話,眼神裡流露出不捨,「趙老師是台灣安寧療護的推手,因此這幾年來也收到不少請求的信件,希望她能帶領臨床做出改變,提升照護品質。」
安寧療護的使命感從來不曾因為退休與病痛而從趙可式肩上卸下,每一封寄給她的信、每一句傳到她耳裡的痛苦低吟,她都慎重地擱在心裡,並不斷思考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因此,《舒適護理系列影片》嫣然誕生。
趙可式攜手團隊,一同討論列出16個在實際照護場域最常見被漠視的舒適護理項目,在老師及成大團隊的努力下,第一階段推出〈不嗆不咳的細心餵食〉、〈不必吃藥的消除腹脹及便秘〉、〈上下輪椅免驚驚〉、〈不必抽痰的排痰方法〉、〈床上洗頭遠離蓬頭垢面〉以及〈從臭苦嘴巴變香香〉等6支主題影片,使用隨手可得的照護工具,以細膩的手法,將照顧化身親密互動,共創生命的圓滿。
點滴細節 活出生命尊嚴
「病人要求的其實不多。」賴維淑曾在一位臨終病人洗澡後雙眼發亮的滿足神情中體悟到,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漱洗,都能讓病人覺得自己活得有尊嚴。「因此,趙老師特別想個引人注意的片名〈從臭苦嘴巴變香香〉,介紹日常照護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口腔護理。」
賴維淑說明,口腔清潔所影響到的層面比想像中還要寬廣,若清潔不到位,可能會降低病人的食慾,甚至變得不愛言語。追根究柢,發現是舌苔的問題,「舌苔太厚,病人吃東西不只沒有味道,口腔甚至會發苦,食慾低落的連帶影響就是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
賴維淑認為,過往一貫為之的照護模式是建議病人使用漱口水,但漱口水未必符合所有病人的需求,反之生活中隨手可取的素材更能幫上大忙,「比如在溫開水中加入一小茶匙的食用性小蘇打粉漱口,或是利用新鮮鳳梨片或鳳梨汁的鳳梨酵素就能快速清除舌苔。」
有了食慾之後,為了避免嗆咳所引起的吸入性肺炎問題,因此推出〈不嗆不咳的細心餵食〉影片,透過姿勢擺位、調整食物質地以及吞嚥測試,調整出適合病人的食物與進食姿勢。而〈不必吃藥的消除腹脹及便秘〉則是解決病人在用藥副作用及長期臥床後,常見的腹脹與便秘問題,藉由腹部按摩、熱敷以及食用高纖蔬果,如火龍果、燕麥、地瓜、西梅或黑棗汁等,取代過往服用軟便劑後又造成腹瀉的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舒適護理影片也提供借力使力的秘訣,讓照顧者能輕鬆的協助病人上下輪椅;甚至只要花費百元買來充氣洗頭槽,加上一個小水桶,就能為床榻上的病人洗頭,讓他們能在清爽中安然入睡。
「最重要的一支影片,就是〈不必抽痰的排痰方法〉。」曾在臨床工作多年,目前也持續帶領學生到醫院實習,賴維淑心有所感的表示,要能讓一個人輕易落淚,就是抽痰,「可見抽痰是多麼令人痛不欲生。」
賴維淑進一步解釋,趙可式所說不必抽痰的方式即是正確使用超音波噴霧機來稀釋痰液,透過生理食鹽水與蒸餾水的混合稀釋,以濕化與水化的作用,就能稀釋呼吸道分泌物並促進排除。
生活護理 不流於形式
曾經,賴維淑請學姊為她裝上鼻胃管,「那是病房裡常常在做的事情,駕輕就熟的護理師,10分鐘不到就能把鼻胃管放好。」然而正是這一次的親身經驗,讓賴維淑感受到,原來一個看似簡易的臨床醫療作為,在病人身上所帶來的痛苦超乎想像,這不禁讓她反思:「究竟有些醫療行為是為了方便我們自己,還是真的為病人好?」因此當恩師趙可式一發起影片製作的呼籲,他們毫不猶豫的就積極投身參與,並和安寧照顧基金會共同合作。
「網路上也有不少有關舒適護理的影片,但大都著重技術動作,把『人』忘掉了。」在企劃的過程,賴維淑看越多網路上各種教學影片,內心的不安就越是濃厚。「過往都把舒適護理教得太技術了,甚至是用假人示範,但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這些護理動作對他們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
她認為,舒適護理不僅僅只是生理照顧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支持心理與靈性的基礎,「當我們把舒適護理當作是日常生活,就更能夠貼近病人的需求,而不單單只是流於形式的醫療照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