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安寧日,台灣兩大推動安寧工作的重要組織:安寧照顧基金會與台灣安寧照顧協會攜手合作;以「打造普及的安寧療護」為號召,結合歌仔戲、志工創作與社區文化,在大稻埕展開一場不只為醫療專業,而是為所有人籌畫的生命教育行動。
今年是世界安寧日第20周年,國際主題為「Achieving the Promise: Universal Access to Palliative Care」,亦即「邁向承諾:打造普及的安寧療護」。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張嘉芳指出,「普及」不僅是擴大服務範圍,更是安寧療護精神的本質:「要讓所有處於疾病晚期的病人都能被尊重與理解。我們強調的安寧,是身心靈的照顧,不能只發生在醫院病房裡。」她認為,推廣安寧多年來,從醫院端到社區端,從住院、共照到居家與機構,已從「特殊選項」轉變為「基本選項」。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李英芬進一步表示,台灣在制度面也已穩定邁向「普及」的國際目標,早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一條,就已明訂安寧適用於所有疾病末期的患者。而長照2.0也已把安寧照護納入服務項目,即將上路的長照3.0,更將「落實安寧善終」列入八大目標之一,意謂「普及」已成共識。
破除安寧誤解 回歸人性尊重
然而,要讓安寧真正「普及」,不只是制度與資源的挑戰,最核心的,還是人與人的溝通。
儘管安寧療護已在各地開展多年,但民眾對安寧的誤解依然存在。至今仍有不少民眾將安寧與「安樂死」、「等死」畫上等號;也有部分願意接受安寧的長輩,卻遭子女反對,「因為不治療在傳統觀念中仍然被視為不孝。」張嘉芳說:「我們要做的,是讓溝通成為核心,真正聽懂每個人心中的疑問與恐懼。」
李英芬也同意,「安寧的真正精神,是尊重。當病人或家屬明白了,卻仍選擇與我們預期不同的方式,我們也要給予尊重。」她接著分享,曾見到病人在安寧病房接受洗澡、按摩後,雖然感謝也肯定安寧團隊提供舒適照護,但他仍想要「再拚一下」繼續抗癌治療,那時能做的是協助病人,走完他自己所選擇的人生旅程。
大稻埕行動 讓安寧走進日常
今年,正值安寧照顧基金會迎來35周年、台灣安寧照顧協會30周年之際,摒除以往世界安寧日各自舉辦活動的模式,基金會與協會決定在10月18日於台北大稻埕共同主辦「世界安寧日」推廣行動。
這場為期3小時的戶外活動,以融合在地文化與多元族群的跨界合作,將帶來豐富內容:有身心障礙機構「樂山教養院」的服務對象進行開場演出,還有政大EMBA優秀校友們組成的「微微風樂團」、年輕街頭藝人「撼動特技」表演團,以及壓軸的一心戲劇團演出歌仔戲《一代神鑄歐冶子》等表演,串聯不同世代、族群與文化,演譯「普及」的安寧想像。
「這是一場從『同溫層』跨出去的行動。」李英芬說。選擇在大稻埕廣場舉辦,是希望融合在地文化,而透過歌仔戲表演,是要讓長輩願意靠近,街頭音樂與表演團則能吸引年輕人駐足。「舞台周邊也設有推廣攤位,可提供民眾即時諮詢與對話的機會。」該活動也將發表由方文山作詞、志工合唱的安寧主題曲〈下一站旅程〉,希望藉此傳達「生命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下一站旅程 我們一起走
安寧療護的推動,從來就不是單打獨鬥的工作,從基金會、協會到醫院端,以及近幾年陸續有多個專業學會願意加入,讓安寧推廣的聯盟逐步擴張、壯大。從醫院病房到社區廣場,從醫療團隊到志工網絡,安寧已不再是終點的議題,更像是一個過程、一種態度,一種彼此尊重與同行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