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補給站】在離別中尋找愛|《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 不只感人更勵志

作者: 
口述.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採訪.張維君 圖片.悅知文化、達志影像〔vol.108〕

長期在醫療體系中陪伴病人與家屬的臨床心理師林維君,在著作《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中,以溫柔卻深刻的筆觸,以及心理專業解析,帶領讀者思考如何面對「離別」,並在有限的時間裡,留下最真實的愛與陪伴。

在臨終之際,如何不害怕死亡?在親人病榻前,如何好好告別,帶著親人留下的禮物繼續前行?臨床心理師林維君將20多年來在安寧病房與病人臨終照護的經驗,撰寫成《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一書,記錄下24則感人肺腑的故事。從心理師的視角出發,說明如何在互動中觀察、評估,並運用心理學或敘事治療原理來協助病人,書中更特別設計「心之整理習作」,帶領讀者在進入故事的同時,能自我反思,將感動化為行動。

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關於愛與信念,以及給至愛之人最無價的生命禮物
作 者:林維君  出版社:悅知文化

從頭摸索學習搭建安寧經驗

20多年前,台灣的安寧病房並沒有心理師的編制,當時柳營奇美醫院創院院長,同時也是林維君的指導教授曹朝榮,希望打造一個全台頂尖、軟硬體與人力兼備的安寧療護環境,能作為病人在藥物治療無效時,尋求身心靈平靜的後盾。林維君也在那時加入,成為安寧病房專任臨床心理師,在當時創下台灣第一例。剛起步總是艱辛,面臨許多挑戰,包括醫護人員和民眾對心理師這個角色非常陌生,質疑心理師的介入能提供什麼幫助,因此,林維君早期大部分時間都在為自己的定位而奮鬥,要讓家屬與病人明白,心理師不僅僅是他們無助時在旁陪伴與安慰,還可以提供家庭溝通、醫病溝通等協助。

也因為當年並沒有安寧心理師的培訓體系,林維君形容自己是「護理師跟社工師養大的心理師」,一切只能從頭摸索,用自己的人生經驗跟臨床狀況磨合,這也 是導致早年安寧領域心理師流動率偏高的原因。尤其傳統心理治療是訓練心理師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然而在安寧病房面對病人的痛苦、死亡恐懼或無助,心理師卻發現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當病人說,「我怕死亡,我非常害怕」時,心理師常找不到話語可以安慰。若是過度同理,甚至會讓心理師與病人一同陷入無助的情況。這讓許多新進心理師覺得以前學的十八般武藝全部派不上用場,進而對自己專業產生質疑,甚至有時候在會談時,還被家屬認為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在面臨諸多挑戰、質疑,卻找不到解答時,許多年輕心理師因此離開了安寧。

以敘事治療重拾生命意義

林維君也曾在工作3、4年之後逐漸產生無力感,她因此開始尋找國外資源,於2010年前往澳洲阿德雷德大學(Th eUniversity of Adelaide),攻讀哀傷諮商與安寧療護碩士學程。在那裡,她接觸到許多在台灣未曾聽聞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並在見習和志工經驗中有更深的體會。她特別學到「敘事治療」,這也成為她往後工作上的一個主要學派。

敘事治療的核心概念是「人是人,問題是問題」。它認為問題無法被消滅或解決,心理師不需執著在想要處理問題,反而是要去看人的多樣性,這讓林維君跳脫「我沒有辦法處理病人的問題」這個最大障礙。敘事治療幫助她相信,即使病人病了、失能了、面臨死亡,他們仍然是他們自己。在病房中,心理師透過傾聽,認出在痛苦之下,撐住他,一步步走到現在的那些故事、重要的信念並找尋意義,讓他回到他自己並展現出力量。例如,書中提到曾建議一位病人做手作來打發時間,後來病人卻賦予手作更深層的意義,希望能為女兒留下一份禮物,來代替自己陪伴女兒,轉換了原本消極的「等死」心態,轉變為積極的「活著」。《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便是集結許多林維君透過敘事治療手法協助病人的故事。

曾有一位病人透過做手作打發時間,後來卻賦予手作更深層的意義,
希望能為女兒留下一份禮物,來代替自己陪伴女兒,因此更加用心去做。

透過四道人生修補愛與遺憾

除了敘事治療,書中故事也是由「四道人生」的概念所貫穿——道愛、道謝、道歉、道別。林維君指出,心理師對病人家庭過往一無所知,「四道」猶如一個快速介入的指引,藉由心理師引導,鼓勵家人直接坦白地表達愛與重視。此外,也因為心理師對病人家庭來說是一個陌生人,因此不會對家庭互動習以為常,反而能讓當事人更願意傾訴,從中發現自身的矛盾,促使他們表達心裡話。

「四道人生」其實對於活著的家屬意義更大。它能幫助家屬為逝去的關係畫下句點,減少遺憾,以繼續未來的人生道路,它也是逝者給予生者的「禮物」,傳遞信念與祝福。而對於即將逝去的人而言,四道人生則像是一張成績單,讓他們從中得知家人對自己這一生的評價,能帶著甘願與信心邁向下一段旅程。

然而,執行四道的過程並不容易,畢竟華人文化不習慣剖析情感談論愛,覺得這些話只有人之將死才說得出口,但往往到了那個時候,病人已經不太有反應。因此林維君強調,四道應在人還好好活著的時候就表達出來,書中也特別設計「寫一封信向家人道謝」的例句範本,希望讀者能養成向家人道謝、道愛的習慣,避免在互動中造成傷害或受傷。

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做到四道,甚至有些家庭依然糾結在不為人知的歷史或未解的心結中,但讀者可以透過書中類似的例子更加同理,在缺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對於臨終的家人要面對的課題可能不是四道,而是寬恕與解怨。

鼓勵整理物品 完成重要任務

林維君也提到,遺物整理是許多家屬難以跨越的傷痛。她鼓勵人們在生前就先自行整理物品,以減少家人負擔,並避免不願被看到的物品被發現,影響家人對自己的觀感。在因緣際會下,林維君接受居家整理師的培訓與認證,在過程中,她發現自己不只是學會了物品收納,在人際關係與心靈上也更能斷捨離。

有了協助自己家人收納的實際經驗後,她也開始主動與病人討論物品整理,尤其是一些長期患病、體力不佳的女性病人。她們常有許多未完成的手作品或蒐集興趣等相關物品,這些都是她們的心血結晶,但若未經交代,在家人手中很可能變成垃圾。因此,物品整理也可以視為是安寧病人在回家後的一種「任務」,讓病人感覺到是件緊急且有意義的事情要做。

物品整理這個話題非常具體,人人有感。林維君提到,她經常在演講中提及減少家中地上物品的重要性,因為這關乎未來失能時是否有本錢回到家靜養。倘若家中被雜物填滿,連擺放一張病床的位置都沒有,恐怕只能去療養機構。這個具體的效益,讓許多人深刻意識到物品整理的重要性。

儘管現今身處高齡化社會,但無常隨時可能發生。林維君鼓勵人們把握當下,「記得你所擁有的,然後好好的珍惜每個當下」,雖然這是一句老生常談,但見證這麼多生離死別後,她特別提醒,在能力範圍內應該盡可能把握陪伴家人的時刻,每見一次面就少一次機會。若能意識到終有一天會與所愛的人分離,就會讓我們更在乎彼此的關係與連結。

儘管現今身處高齡化社會,但無常隨時可能發生。
若能意識到終有一天會與所愛的人分離,就會讓我們更在乎彼此的關係與連結。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