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足五感】從海鮮餐廳走進安寧病房|料理一場道別 為生命熬出最後的溫度

作者: 
口述、圖片.愛爾文(龍哥斯特餐廳主廚) 採訪.凃心怡〔vol.108〕

台式海鮮餐廳出身的主廚愛爾文,走進安寧病房後放下餐飲業追求效率的SOP,端出一道道料理。於他而言,此刻這些料理不是餐點,而是一段段人生溫暖的告別禮物。透過參與門諾醫院所舉辦的「安寧好食光」活動,他學會傾聽、陪伴、尊重,也重新定義了服務的本質與料理的意義。

人生最後的餐桌,可能不在高級餐廳,也不是家中飯廳,而是安寧病房的一張活動床上。

花蓮台式海鮮餐廳「龍哥斯特」的主廚愛爾文(本名曾璽文)將廚房從餐廳轉移到醫院的病房邊桌,在門諾醫院的「安寧好食光」活動裡,學會了廚藝的另一種意義—— 不為滿座客人備餐,而是為生命尾聲的病人,重建一段難忘的味覺記憶。

壓抑的病房 無能為力之感

身為台式海鮮餐廳二代,從小就在廚房長大,愛爾文從父母手中接掌主廚的勺子,至今已經11年,從來沒想過要改變原本主打台式海鮮的風格。

「愈在地、愈國際。」帶著深厚的在地情感,愛爾文有感而發的表示,無 論是歐洲的餐酒館、日本的居酒屋,抑或是台灣的台式海鮮餐廳,所端出的每一盤佳肴都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存在,也最貼近人的味覺記憶。

在去年之前, 他從來沒想過有一天,也會用這份味覺記憶,走入安寧病房裡。

談起與安寧療護的初次接觸,愛爾文回憶起幾年前陪著阿婆到安寧病房探視姨婆的情景,當時他看到病房裡病人的畫作,色調灰冷、情緒低沉,讓他感受到末期病人在失去希望時的無力感。

「我不停地流淚,心裡想,如果我來這裡,我能替這些病人做什麼?」這個問題他想了很久,始終沒有找到解答。

直到有一天,朋友、也是門諾醫院的公關主任找上他,邀請他參與門諾醫院所舉辦的「安寧好食光」計畫,並向他解釋,「安寧好食光」是院內長期推動的一項安寧療護公益計畫,起源於病房團隊意識到安寧療護不僅是身體上的疼痛控制,也需兼顧病人的情感與尊嚴需求,因此期待能透過美食與現場烹煮, 邀請主廚、甜點師、咖啡師進入病房,為末期病人與其家屬精心準備餐點,帶來味覺與心靈上的慰藉。面對這個提案,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記憶的一口湯煮出生命味

一碗湯,可以在生命即將熄滅的時刻,重新點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愛爾文記得那天,他親手熬了一鍋白帶魚湯,加上去骨魚肉與烏龍麵,送進門諾醫院的安寧病房。護理師用棉棒沾湯,輕輕餵食已經無法言語的病人「小玉」。她努力點頭,用盡最後的力氣說:「很好吃。」幾小時後,小玉平靜地離開了。

這讓他強烈意識到,原來這樣的活動,並非只是一場美食饗宴,而是一場溫柔的告別儀式, 讓生命的最後一餐,有滋味、有記憶、有尊嚴。從此之後,愛爾文投注更多心力在每一次與安寧病人的互動。

曾有位原住民阿嬤表示想吃魚,愛爾文沒有馬虎,追問:「你住在哪裡?」阿嬤說自己雖然住在花蓮山間部落,但出生與成長都在海邊。

「那她想吃的應該是海魚。」愛爾文笑言,對病人的生活背景與飲食文化的了解,是他設計菜單的第一步,「在這裡,我要做的不是最精緻的擺盤,而是最貼近回憶的味道。」

還有一次,他為一位視力全失,只能屈就於輪椅上的癌末病人煮了一道龍蝦湯,對方在吃下第一口龍蝦肉後,開懷的告訴他:「這味道好熟悉,好像我跟老公年輕時在花蓮海邊餐廳吃過的那道湯!」經過老婦人的記憶拼湊後,愛爾文推論那間餐廳正巧是自家餐廳!

「這段美好的回憶在她年紀漸長、先生也去世之後,已經很少想起了,但因為這次的活動,她又重新回到那個美好的時光裡。」愛爾文心有所感的說:「那一刻我覺得,我的料理不僅是為了進食,是在喚起她塵封的記憶,這道菜是時間的門。」

沒有既定流程 每一刻都是愛

愛爾文曾在澳洲展開一段Working holiday,行走在陽光普照、步調悠緩的土地上,看見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可能。在那裡,只要擁有一份合法的工作,便能過上安穩的日子,不需日以繼夜拚搏,就足以買得起帶花園的房子,開得起好車。

那樣的日子看似輕盈自在,讓人心生嚮往,然而愛爾文最終仍選擇回到台灣,因為這片土地始終藏著他的情感牽繫。

由於家裡的餐廳是現成事業,更是父母一生的心血,因此他選擇接下棒子,進入這個許多人望而卻步的行業,並且重新思索餐飲工作的本質與未來,他從最基礎的流程著手,將料理程序標準化,為營運設立SOP,讓餐點的整體品質更加穩定。

儘管餐飲業總是在別人休假時最顯忙碌,但他不曾因此懈怠。他相信,只要把握可控的細節,就能讓顧客在每一次造訪中感受到一致的用心。

「但是當我跨進門諾醫院的安寧病房時,一切S OP都失去了意義。」愛爾文苦笑著說,曾經,他在活動前一週依照護理部提供的名單,準備了7人份的餐點,結果一到現場,卻只有3個病人依約前來,有的人已經陷入昏迷,還有些人已經提早走向人生的終點。

在安寧病房裡,時間變得模糊,生命無法預測,愛爾文無法照著既定流程應對,也無從掌控每一個變數,他能做的是傾聽、是陪伴,是在病人還能張口說出「我想吃什麼」時,盡可能地滿足他們。那不是一場料理的比賽,而是一場深刻的送別——一份用食物訴說的溫柔道別。

煮一道美味 回應生命的邀請

每年有許多料理界的同行會共同響應門諾醫院的「安寧好食光」活動,共12人輪流,每人認領1個月。而今年,是愛爾文第2次參與其中。

過去,他總認為30幾歲的自己正值打拚事業的年紀,所有心力都該投注在工作上。直到有一次,他受邀參加兒童劇團,扮演一隻流浪狗,演出結束後,一個孩子跑來對他說:「我想帶你回家養!」那一瞬間,他忽然明白,原來一齣戲、一個角色,也能觸動他人,甚至讓孩子開始關注流浪動物。這次的經驗也讓他對「做公益」有了全新的理解。

「很多人都說感謝我,但其實我所收到的回饋往往比付出更深刻。」愛爾文回想起這2年來的點點滴滴,每一次的觸動都還停留在他的心裡,「或許跟他們互動的時間很短暫,這段回憶留在他們的生命也不過幾天、幾週的時間,但卻會在我的人生裡,陪我走過很長的時間。」

如今,那個曾經將料理視為事業的愛爾文已經開始柔軟,在他眼中,料理不再只是商品,而是溫柔的接力棒,把人們從悲傷、孤單中輕輕拉回來,這場公益旅程,沒有掌聲、沒有星星、沒有評價,但有淚、有香、有記憶,以及最溫柔的道別。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