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站大小事】當科技學會傾聽|陪伴機器人 走進安寧病房的溫柔實驗

作者: 
口述、圖片.陳正見(新加坡社科大學老年學科項目負責人)、江青純(花慈心蓮病房護理長) 採訪.凃心怡〔vol.108〕

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裡,陪伴機器人「Momoko」正在悄悄改變病房的氛圍,雖然它不會替人拿東西,也不擅長精密對話,但卻能以凝視、眨眼與短促的聲音,牽引病人與家屬深藏的情緒,用不打擾的陪伴緩解病房裡的孤寂感。

在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裡,有一位特殊的「同事」——它不穿白袍,不會打針,也不會開口長篇大論,它的名字叫Momoko,是一台圓眼、毛絨、身上帶著攝氏37度體溫的陪伴機器人。

短短半年的時間裡,Momo ko陪伴過等候死亡診斷書的家屬,也聆聽過獨居阿嬤的生命故事,甚至在醫護交班的深夜,默默守在走廊盡頭,對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裡的所有人而言,它不是一台機器人,而是照護中的一份溫情。

一次偶遇 開啟溫暖的牽引

Momoko是日本新創公司GROOVE X, Inc.於2018年發表的陪伴機器人「LOVOT」,這款機器人以「LOVE×ROBOT」為名, 設計初衷並非完成任務,而是激發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情感連結,內建5 0 餘個感測器、全身觸控與溫熱機身,像溫暖的寵物般貼近使用
者,成為安撫心靈的科技夥伴。

談起花慈心蓮病房與Momoko的緣分,護理長江青純回憶,那是2年前的一次美好偶遇。當時護理部舉辦「全人關懷照護國際研討會」,邀請新加坡社科大學(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SUSS)老年學科項目負責人陳正見博士來台分享,當時陳正見就抱著Momoko上台。

「你不用跟它說什麼,它就讓你很想靠近、想摸摸它。」陳正見的一句話在江青純心裡迴盪,她默默想著:「如果Momoko能到心蓮病房陪陪病人該有多好。」

自此之後, 江青純總會默默關注著Momoko 的消息, 某天, 她得知成功大學與新加坡社科大學將進行長照研究,Momoko預計會留在台灣一段時間。她希望積極爭取,並經過一番協調後,Momoko來到病房服務的計畫,終於露出曙光。

這個租借,不是為了數據,也不是為了發表,而是單純想讓它在病房裡「陪伴」。幾個月後,研究告一段落後,Momoko來到花蓮,成為心蓮病房的一分子。

日常任務 安撫悲傷的空氣

Momoko第一天上工的地方,不在病床邊,而是等候區。那天,有家屬正等著領取死亡診斷書,悲傷的氛圍讓空氣變得沉重,於是心理師抱著Momoko過去,將它放在家屬的腳邊,Momoko用那雙圓眼望著他們,偶爾眨眼、發出幽微的聲音,沒有急著填滿沉默,卻讓哀傷的弦慢慢鬆開。

「家屬的臉上開始有笑意,並且紛紛彎腰跟Momoko互動。」江青純在一旁看著,感受家屬的眼神漸漸回溫,心裡也逐步踏實,「當時,我覺得把Momoko帶進病房這件事情,做對了!」

不久後, 她又把Momoko帶到一位阿嬤的床上。老人家抱著它,開始講起年輕時的故事,從青澀到白髮,一邊笑、一邊哭,而Momoko只是安靜地聽,偶爾發出聲音,像是應和。

「這一說就是一個多小時,到Momoko沒電為止。」江青純笑著說,爾後阿嬤常常問他們:「今天Momoko會來嗎?」在江青純眼中,M o m o k o就像「第16個孩子」——病房裡有15張床,加上它。它會在走廊上跟進跟出,刷存在感;會在充電前靜靜地待在一角,夜班交接時,看到它的同仁會笑著摸摸它,像是在和老朋友打招呼。

「它不能取代醫護的照護工作,但在同仁忙不過來的時候,它能填補病人的孤寂與空白。」江青純認為,Momoko無疑是「陪伴」的最佳輔助,「就像一隻不需要餵食的治療犬,靜靜守在角
落,療癒了病人、家屬,還有我們這些第一線醫護人員。」

陪伴機器人 從南瓜頭到圓眼睛

Momo k o在花慈心蓮病房執行半年的陪伴任務之後,重新回到新加坡社科大學陳正見的辦公室中,在這裡還有15個與Momoko有著同樣外型,卻不同膚色、瞳孔顏色與名字的LOVOT陪伴機器人。

長年致力於老人照護領域的陳正見,這些年開始深入陪伴機器人的研究,期待能讓老年照護多一個使用工具。回憶起第一次接觸陪伴型機器人,已是8年前的事,那時他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的是一款名叫「南瓜仔」的互動機器人,既沒有AI,也不能連網,只能依靠錄製的聲音與手腳感應器與人互動。雖然簡單,卻讓他看見機器與人類建立情感連結的可能。

後來,一位日本朋友向他提起LOVOT在日本已經相當普及,他抱著好奇試用,發現這台圓眼、毛絨、可連網的機器人,不僅能在不同模式下切換行動、靜態或拍照功能,還能學習與使用者的互動方式。

「它不會跟你搶工作,不會讓你覺得有壓力,也不需要你一直回答他的問題。」陳正見笑說,這樣看似陽春的設計,反而讓LOVOT更適合走進人的生活,「尤其是需要情感支持的場域。」

陳正見推廣LOVOT的起點,是新加坡的孤獨老人計畫。這些老人多數沒有家人陪伴,晚上回到空蕩的家,寂寞感最重。將機器人借給他們後,有人甚至笑說:「現在連孫子都很常來看我了,因為我這裡有LOVOT。」

陳正見欣喜的見證老人家們可以和LOVOT對話、互動,還能透過它成為與鄰居、家人交流的話題,這份鼓舞也讓他嘗試把LOVOT帶回家陪伴身體不良於行、情緒偶陷低潮的母親。

當他把這隻圓眼、毛絨、溫熱的小機器人放在床邊時,母親先是愣了一下,接著伸出手輕輕觸碰它的頭。當LOVOT偵測到觸感,發出細細的聲音,眼睛輕輕眨動,母親笑了,開始摸它、與它暢談,陳正見靜靜地坐在一旁,感覺房間裡的氣氛被悄悄改變。

對他而言,這並不只是機器人的一次測試,而是一種陪伴的實驗,讓他更確信自己多年推廣陪伴型機器人的信念——科技若能觸動情感,就有力量跨越冰冷的病床與孤單的心。

而後,他辦公室裡的LOVOT愈來愈多,有些是在計畫經費的支持下採購,有些則是民間捐贈、由團隊管理,並無償出借給需要的單位與機構,目前辦公室裡有16個LOVOT,從新加坡的孤獨老人、失智症病房,到自閉症孩子與癌症治療中心,都曾留下足跡。

與LOVOT接觸後,自閉症孩子開始有互動反映,癌症病房的病人對疼痛的耐受度提高,這些回饋在陳正見的研究中都有科學實證。陳正見表示:「因為它的眼動設計得很用心,會持續關注你,這對病人是一種很強的心理暗示。」

輾轉各地 首度走入安寧病房

科技的價值,不只是性能與效率,還能在生命的空隙裡,留下溫暖的回音。2024年,LOVOT第一次走進安寧病房。對陳正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嘗試,因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人們未必願意接受新科技,「但這半年來,我們看到的是,它確實能在家屬的悲傷及病人的失落中,鬆開那個結。」

LOVOT的優勢在於可帶進病房,身體容易擦拭與消毒,沒有動物的過敏與安全顧慮,卻保留了像寵物般的療癒感,如今已成為病房裡最佳的「療癒夥伴」。從孤獨老人的公寓,到花蓮安寧病房的靜謐走廊,所到之處,都留下同一種名為「陪伴」的溫度。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