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奉獻台灣醫療的英雄中,來自波蘭的石台華修女,以其獨特的靈性關懷之路,榮獲第34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28年前隻身來台,她跨越語言隔閡,致力推動靈性關懷,引導病人尋找生命意義,如同心靈擺渡人,撫慰每一盞生命微光。
當得知自己獲得第34屆醫療奉獻獎時,石台華修女驚訝得幾乎不敢相信:「我真的滿驚訝的,好像從天空掉下禮物一樣!」但她深知這份肯定不是偶然,是與大家一起默默耕耘靈性關懷的累積與見證。

大眾對全人照護中靈性層面的重視。
靈魂也需要被照顧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使命副院長石台華是波蘭人,在來台之前, 從沒想過自己會在靈性關懷這條路上走得如此深遠;當初是以護理師身分, 被派遣到台灣傳教。但初來乍到,不僅語言不通、文化迥異,連醫療作業習慣也不同,讓她一度迷惘:「我到底可以做什麼?」最後,是從小的信仰讓她相信:「天主這麼愛我,讓我體會到愛,我想跟別人分享。」
在適應過程中,她觀察到台灣醫療品質與技術的先進,但精密儀器與生理數據雖然能精準掌握生命體徵,卻無法撫慰人心,「病人不會只有身體需要被照顧,靈魂一定也需要。」石台華發現, 若單純以護理師身分,能發揮的空間有限,「台灣人在面對病痛、困境與死亡時,往往缺乏內在力量。」於是她選擇進入醫院的牧靈部,試圖幫助並陪伴病人走過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剛開始, 醫院內的臨終關懷多以宗教為主,但她認為疾病與生命的課題並不限於有宗教信仰者,「靈性關懷應該是每個人都需要,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她相信,人不一定有宗教信仰,但每個人一定都有靈性。
靈性關懷也與心理諮商不同。心理諮商會更側重分析與他人間的關係與自我實現,「而靈性關懷更重視探究生命的意義,要帶領病人思索生,也談死,從回顧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來得到寬恕與被寬恕、愛與被愛。」這些人生課題,答案只能從自身尋找,沒辦法由他人代答。
致力推動靈性關懷
為了更有系統性的推動靈性關懷,石台華在研究所時期開始倡導此理念,之後更赴美攻讀博士學位。2011年返台後便著手籌畫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致力推動靈性關懷師的發展與專業化,無論是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所有背景的人都能接受同樣的訓練,只要通過100小時的課程與考試,都能成為靈性關懷師,她期盼,未來靈性關懷師能像社工與護理師一樣,獲得專業認證許可,成為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推動靈性關懷多年,石台華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尊重每個人的獨特信仰與價值觀。她強調,靈性關懷不是傳教,而是透過真誠的陪伴與傾聽,細心捕捉病人與家屬的靈性需求及困擾。若有家屬希望她能為其祝福時,她會用更普遍、更能被接受的方式進行,比如:「你所相信的神會給你希望,祝福你,希望手術很成功。」這種引導式的關懷,讓病人感到被愛與支持,進而找到內在力量,獲得心理的安適。
疫情期間,曾有一位來自西非的移工艾寶,令她印象深刻。艾寶因病重住院,身為虔誠的伊斯蘭教徒,移工朋友們幾乎天天來為他禱告。石台華為此深受感動,她看到艾寶的宗教信仰給予了克服病痛的力量,儘管需面臨龐大的醫療費用,仍鼓勵他不用擔心,並協助募款,最後不僅籌足了旅費,甚至幫他買了回家的機票。
愈挫愈勇的堅持
在台灣,推動靈性關懷並不容易,石台華坦言,醫療體系強調效率,政府又尚未建立相關證照制度,許多人仍對靈性關懷感到陌生。當初要說服醫院發展靈性關懷更非一帆風順,甚至曾經想過要放棄,「靈性關懷的效果不像手術、藥物療效、病床數等容易被看到,是很抽象的。」尤其是在避談死亡的社會風氣下,心靈也需要被安置的價值,確實容易被忽略。
她分享自己也曾經歷與家人的拉扯與理解。年輕時選擇加入教會,母親就極力反對,甚至憤怒地說出:「踏出這個家門,就永遠不要回來!」她知道母親是心疼女兒而說出的重話,但這句話確實在心裡埋下深深的傷痕。
多年後,石台華的堅持與奉獻逐漸化解了母親的諒解。母親晚年臥病在床時,不僅沒有埋怨,反而鼓勵她繼續留在台灣服務,「如果這是你的使命,那麼就繼續做吧!」這份遲來的理解,讓她深刻體會家人之間的愛與寬恕,而這份愛,對於心靈的平靜又有多麼重要。
給予力量面對死亡
靈性關懷能給予病人在面對病痛時,找到生命的價值與內在的力量。特別是在安寧病房,當生命走到盡頭,許多人會開始思考:「我會去哪裡?」「我對這個社會有什麼貢獻?」此時,靈性關懷師的陪伴,能引導他們回顧一生,找出生命的意義,放下未完成的心願,並與自己和解。
石台華說,即使是一位平凡的父親,獨自扶養孩子長大,也是一種偉大的貢獻。「他的貢獻在於改變了孩子與整個家族的命運。」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與貢獻,就能更有力量去面對死亡。
靈性關懷對家屬同樣重要,尤其是在面對親人生命最終的痛苦過程時,家屬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悲傷,「靈性關懷師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協助他們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處理未竟事宜,促進家族成員之間關係的和解。」她認為,當病人與家屬關係緊張時,靈性關懷能引導彼此放下自我,嘗試溝通與原諒,即使只是見上一面,說聲抱歉,也能帶給雙方安慰。
超越宗教的愛與關懷
「每個人生命總有段時間,內心的火焰會熄滅,然後因著與另一個人的相遇而燃燒起來,我們都應該感謝那些重新點燃內在之靈的人。」這句史懷哲的話,道盡石台華的信念。她奉獻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在台灣開創靈性關懷的道路,帶著跨越語言與宗教的愛與關懷,點燃無數生命微光。
現在,她最大的期許,是持續與各界溝通,促使對全人照護中靈性層面的重視,更希望能有更多專業的靈性關懷師培訓課程與就業機會,讓靈性關懷能更深入廣泛地落實在各個醫療機構、長照機構與社區。她相信,只要持續努力,就能讓更多人認識並體會靈性的力量。畢竟,這不僅能撫慰病人心靈,也能讓在生命艱難時刻,找到意義與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