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逐漸步入超高齡社會,長照成為難以忽視的課題,然而,偏鄉資源匱乏,照顧長輩挑戰重重。伯拉罕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透過共生的理念,不僅提供長照服務、更結合部落經濟、文化與人情味,讓長者在熟悉的土地上安度晚年,點亮偏鄉長照的永續之光。
上午十點,台中大安溪畔的達觀部落裡, 一群長者圍坐在院子裡曬著太陽,幾隻雞在腳邊悠閒覓食。這裡不是傳統的安養機構,而是一個讓人安居、共生的地方: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伯拉罕)。
伯拉罕不像一般長照據點,長輩不是照表操課,而是按照部落的作息,一起整理雞蛋、或者幫忙種植薄荷香草等,透過日常活動讓長輩能受到高度復能照顧,好好恢復過「人」的生活。
這是一場以「共生」為核心的社會實驗,透過整合在地人力、文化與經濟資源,不只是照顧長者,也在重塑偏鄉部落的未來。

落實自主經營的想法。
All in One共生型照護
實現在宅終老
2019年,台中市前副市長林依瑩在結束公務身分後,投入第一線居服員工作;當時是在和平區學習服務與管理,任務結束後,她看到原民部落照顧資源缺乏,決定留在部落服務並發展出共生照護模式。與傳統長照機構單打獨鬥不同,伯拉罕的特色是以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由護理師、醫師、照服員組成團隊,「我們提供從出院前的與醫院對接,如用藥、營養、傷口處理等,甚至到返家前的居家環境規劃等,讓每個環節都緊密串連,個案出院後就能更無縫接軌。」
林依瑩形容的「All in One」的整合服務,就像一支訓練精良的特戰部隊,能依照部落內長輩的不同需求,設計專屬的照顧計畫,且是由居服員24小時排班接力,不分居家或在醫院,透過短時間密集的照顧,讓重症長者可以拔掉三管(鼻胃管、尿管、氣切管),脫離長期臥床的痛苦,回歸正常生活。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伯山阿公。他曾經因病臥床、仰賴鼻胃管進食,在團隊的支持協助下,逐漸恢復自主生活能力;從拔除鼻胃管、尿管到氣切管,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在團隊的細心照顧下,已經能夠自己吃飯、說話、去教會。阿公的轉變,不只感動了家人,也讓整個部落看到了希望。
「只是,24小時的照顧費用一般人很難負擔得起!」而伯拉罕透過志工時間銀行的方式,可以把服務的時數存起來,當自己或家人有需要照顧時,再提領時數,由別人來照顧你的需求,減輕經濟負擔。在這裡服務的志工或居服員,日後若有需要時,都有機會得到大家的幫助。
現在,林依瑩的手機裡,有不同的Line群組,彼此互動十分活躍,「透過Line群組,家人也可以隨時掌握長輩的身體狀況,即使遠在異鄉,也能透過視訊,與親人好好道別。」
在熟悉的土地 畫下圓滿的句點
對長輩來說,家,是最安心的歸宿。伯拉罕積極推動社區安寧,讓長輩能在熟悉的環境中,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在部落裡,死亡不是禁忌,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林依瑩認為,對部落長者而言,文化是他們的根,也因為深知這點,在長照服務中,便融入濃濃的文化元素,讓長輩在熟悉的環境中,重拾生命的力量。像是泰雅族與排灣族的蹲葬習俗,就讓長輩在生命後期能感受家庭與部落的連結;又比如鼓勵長者參與部落祭典、歌舞,甚至餵養雞隻等,從這些日常活動中重新獲得成就感。
她強調,文化照顧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深入長輩內心的關懷,「要讓長輩覺得,在這裡不只是被照顧,更多的是放鬆、有尊嚴的。」
以合作社模式
打造永續長照生態系
偏鄉長照最大困境之一,是資源不足;而伯拉罕的解方,是以合作社模式凝聚社區力量。
大學時就讀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的她,知道合作社是能讓部落真正落實自主經營的方式,「我也可能會搬離部落,為了讓部落能夠自給,合作社是最好的經營方式。」她解釋,合作社強調共有共治,與過去居服市場的分潤模式不同。由部落居民組成的組織,人人都是股東,盈餘按勞動力多寡分配結餘,就不會因為某個人階級高就分比較多的收入,「透過經濟互助,能將長照服務轉變為永續的事業,也可為部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一顆雞蛋 串起部落的希望
除了長照本業外,伯拉罕還依據部落的需求,發展出能幫助獨居長輩或在地返鄉青年自立的「友雞生活」,用以鼓勵長輩飼養蛋雞、販售農產品,讓他們重拾經濟自主權,為部落注入新的活力。
事實上,「友雞生活」不只是一項產業,也是一種照顧模式。雞校長楊環靜指出,伯拉罕的友雞計畫不但讓長輩有了生活目標,「養雞作伴、餵飯、撿雞蛋等都是復能練習,長輩們也能因養雞而相互陪伴。」此外,透過友善環境飼養,不僅能保護環境,也讓吃蛋的人健康,讓飼養的人增加收入,是善的循環,一舉多得。
伯拉罕還利用雞隻舉辦活動進行社區服務,包括除草及長者照護的遛雞繩計畫,甚至創造全台灣獨一無二的賽雞跑道,更發展出全國性的伯拉罕賽雞運動會;這項活動不但為社區帶來歡樂,更讓長輩與雞隻建立親密互動,透過共同生活、遊戲,心情也變得開朗。
導入社區安寧 讓愛在部落延續
如今,伯拉罕除了共生照顧基地外,也在雙崎建造全台第一座二行詩日照中心;更效仿日本的卡桑之家,打造共生之家(Share House),將來Share House內會有背包客棧,供各界長照人員移地訓練、工作旅行,以及部落安親、長輩共住等規劃。此外,林依瑩也積極籌劃將社區安寧納入伯拉罕的服務範圍,讓長輩在熟悉的家中,也能獲得妥善的醫療照護與心靈支持。
「我們希望長輩能安心、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早在副市長任內,她就看到山區原住民及離島地區長輩們的照顧需求,多年來持續推動發展居家式重症個案互助照顧模式,並試圖將過去長照以「時」計費,改成論人計酬的「包裹式」給付,以解決目前長照制度下,使用者的真正痛點。
在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的路上,伯拉罕的模式已不只是長照機構的成功案例,期望也能成為一顆發亮的種籽,將長照服務與部落產業、文化傳承相結合,能為偏鄉長照發展,找到一條永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