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天主教聖功醫院成立安寧病房「聖方濟之家」,是高屏地區第一間安寧病房,多年來隨著社會的需求,逐步展開居家安寧、安寧共照,並結合長照,將安寧療護帶進護理之家,讓有需求的民眾都能接受安寧的照拂。
聖功醫院安寧緩和團隊的步伐就像是個永不停歇的齒輪,不停地在安寧病房與共照病房間運轉,除此之外,他們也將步伐踏出院外,除了到病人家中提供完整的醫療與護理照護,每週也有2至3天的時間,會前往聖功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為居住在此的長者們緩解各種不適的症狀。
忙碌的生活看似一刻不得閒,然而對團隊而言,心裡卻感到十分豐足,一如聖功醫院家醫科主任、安寧病房主責醫師張薰文所言:「當台灣致力於讓長輩安享晚年,社會積極發展長照制度時,安寧療護更應該走入長照體系中,才能圓滿老、病、死的完整生命歷程。」

深耕安寧領域已16 年
真正的安寧 有意義的道別
從住院醫師訓練時期開始,張薰文就接觸到安寧緩和療護的領域,2009年來到聖功醫院之後,更完整了她的安寧療護知識與臨床的根基。
「聖功醫院是一所教會醫院,因為信仰上的使命感,當台灣安寧之母趙可式教授在國內推廣安寧療護時,聖功醫院便毅然挺身呼應。」張薰文回憶,在那個多數醫院都還在觀望的年代,聖功醫院已經開拓一方空間,設立十張病床,開啟安寧緩和之路。
專業經驗的累積以及團隊的全心投入,讓聖功醫院的安寧緩和療護廣受好評,張薰文在此服務的16年間,就曾先後服務過不少夫妻檔、親子檔,「甚至還有病人入住時會告訴我們,十幾年前他朋友就曾來我們這裡接受照護。」
病人如此的回饋,無疑是對團隊最大的肯定,然而這麼多年來,張薰文心裡也曾深鑿過一座難以橫跨的深谷,「在安寧病房,看著手上的病人一個接一個走掉,我就會覺得他們也只是來這裡等時間,因為我們也沒有辦法讓他們好起來。」投身醫學的她,擁有的卻是一雙無能為力的雙手,曾一度感到相當沮喪。
如今,張薰文的視野已經全然不同,她認為,自己曾經的挫敗感,其實是所有安寧人都要歷經的蛻變。「在經過許多個案的來來去去之後,我們終將明白,真正的安寧,並不特別強調醫療,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病人最後的這些時間裡,可以為病人跟他的家屬留下一些什麼。」
團隊助善終 讓愛與死亡共存
她曾經服務過一個年僅40多歲的婦人,末期肝癌隨時都會悄然無聲的在某個時段帶走她的氣息,但婦人沒有大悲大痛,反之冷靜的異常決絕,一到安寧病房,她就告訴安寧團隊:「我只想要在這個地方安安靜靜的走掉,除了止痛針,什麼樣的醫療都不要給我,也請給我一些鎮定劑,我要一直睡,睡到走掉。」
婦人有個圓滿的家庭,但她拒絕先生的會面,也推卻3個孩子的來訪,不僅自己請了看護,也自己將後事都安排妥當。隨著張薰文與團隊越加了解她的家庭狀態,越想動搖她高高築起的磚牆。
「她的3個小孩,最大的也才念大學一年級,最小的女兒也才小學中年級而已。」張薰文理解,這位母親不想造成家人的奔波與擔憂,更擔心孩子會因為她的病痛與死亡而在心中留下陰影,「然而,沒讓孩子們能與媽媽有好好道別的機會,也不公平。」
團隊嘗試說服,但卻屢戰屢敗,最後請來婦人的婆婆,以同為人婦、人母的角色,成功敲開婦人心中的硬磚,同意在病房舉辦一場溫馨的家庭聚會,內向且不善言語的她也在社工師的協助之下,各為3個孩子寫下祝福的卡片。
「這場聚會結束沒幾天,她就走了。」張薰文坦言,或許這家人短期間不會理解這場聚會所帶來的意義,但在往後餘生,這場聚會的溫度將會一直停留在他們心中,愛與死亡其實能圓滿共存。
當台灣致力於讓長輩安享晚年,社會積極發展長照制度時,
安寧療護更應走入長照體系中,才能圓滿老、病、死的完整生命歷程。
-----聖功醫院家醫科主任、安寧病房主責醫師 張薰文
走入長照機構 提供善終選擇
考量安寧病房腹地空間、病床與人力的不足,安寧團隊也將安寧服務帶往各科病房與居家之中,然而張薰文心裡卻始終有一個夢,她期望能將安寧療護帶入長照機構中,而這個夢的起源,是來自苦痛畫面的累積。
她常常會在急診住院端看到許多來自護理之家的長者頻繁進出院,「隨著年紀越來越長、疾病越來越複雜,往返護理之家與醫院的次數就越來越多,這對長輩跟家屬而言,都是心力交瘁的奔波。」
因此該如何讓長照體系銜接安寧療護,始終是存在張薰文心裡的一項計畫,而現實也給了她一把助力,「聖功醫院附設有護理之家,就在隔壁棟,這也讓我們更有機會可以嘗試看看。」
雖然是同一個教會體系,然而要說服護理之家並不容易,甚至迎來抗拒與排斥的強烈情緒。「他們會怕。過往長者如果有狀況,直接送來醫院就好,但現在要在機構裡進行安寧療護,他們會擔心沒辦法有足夠的醫療能量可以好好的照顧這些末期長者。」張薰文理解,生命的重量雖然看不見,但卻猶如巨石般足以壓垮人。
「因此我們該做的,就是讓他們理解,他們不必單獨承擔所有壓力,而我們團隊隨時都會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多年來,張薰文率領安寧團隊走入護理之家,不僅適度的為長者提供疼痛控制,也帶入靈性照顧,由心理師、宗教師或神職人員陪伴病人回顧生命、完成心願,並與家屬一同圓滿四道人生。
除了醫療端的親力親為,團隊也手把手教學,將舒適護理照顧技巧一一傳授,甚至偕同照顧,將口腔清潔、正確翻身等日常照護做得更準確,大幅降低長者日後身體傷口與不舒適的情況產生。
「其實我們不只是協助病人本身,也是協助機構護理師與照顧人員,分擔他們照顧的責任與壓力。」張薰文欣慰的表示,多年努力下,安寧團隊與護理之家建立了深厚默契,甚至護理之家也會主動協助評估哪一位長者符合安寧療護的需求,「他們的專業度越來越充足,提出的個案大部分都符合安寧療護資格。」
目前聖功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約有近半數的長者與家屬選擇在生命末期進入到安寧療護模式,張薰文心有所感的表示,如今這些長者大多都能在護理之家善終,而非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上仍在醫院與護理之家奔波。
從醫院到社區 不遺餘力推廣安寧
安寧療護在台灣社會中,隨著政府政策越來越完整,早已是一道常見的照護風景,然而聽聞者眾,深入了解的卻仍集中在醫療端,民眾端對於安寧療護的內容往往模糊不清。
為了讓安寧療護能夠普及,聖功醫院不僅為專業人員以及護理之家舉辦訓練課程,每年也會固定在醫院大廳舉辦相關講座,讓有興趣的民眾能吸取更多相關知識以及舒適護理技巧,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民眾對安寧療護的理解,也讓預立醫療的觀念逐漸被接受。
點點滴滴的付出,如今可有成果?對此,張薰文以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人數回應。「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推出時,很多人覺得還要花錢去做諮商,可能沒什麼人想做。」然而調閱院內的預約名單,張薰文的臉上滿是笑意,「在我們醫院的回響很熱烈,都已經排到半年後了。」
當醫療人力匱乏已不再侷限偏鄉,而是各醫院皆難以突破的困境,張薰文也更堅信安寧不應該只侷限在醫院,「每個地方都可以推動安寧療護,都是安寧實踐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