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之思】生死兩相安的醫療照護|慎思明辨~善終的真諦

作者: 
撰文‧蔡兆勳(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緩和醫療科主任)〔vol.104〕

過去偶而會聽到有些人誤會末期病人到安寧病房後不再用抗生素、不打點滴、不輸血是消極放棄的負面做法,並稱之為「斷水斷電」!殊不知當末期病人進入瀕死階段,這些維生醫療對病人已經無法產生效益,甚至會增加病人身體的負擔,繼續使用只會徒增病人無謂之苦!譬如抗生素已經無法有效控制感染症,還可能增加肝腎的負擔,有時候衰弱病人的血管細如絲,試了很多次才勉強打上。同樣的,原來好意給病人注射營養水分,但是瀕死的病人因為器官衰竭,已經無法承受這些營養水分,導致過多的水分無法排出體外,反而造成肋膜積水、腹水增加,導致呼吸更加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醫師仔細評估病人的病情,提出專業的建議,透過與病人及家屬充分的說明、討論及溝通,才達成「不予」或「撤除」這些維生醫療的共識,並加強病人及家屬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照護,全力為改善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及病人善終而努力,這是相當積極正向的醫療過程!若被不了解的人用「斷水斷電」形容之,真是情何以堪!

符合「倫理」的醫療決策

面對某些病人的極度苦痛,相信大家都很有感,也極力在思考如何為這些受苦的病人及家庭提供解苦良方。因此「斷食善終」才會受到社會大眾的迴響!但似乎也造成民眾的誤解,甚至引起很多人無所適從的困擾!其實,如何照護這些病人才是適切的,是可以清楚說明的。

末期病人若因病情嚴重不可逆轉,甚至瀕死導致病人無法經口進食或無法消化吸收而減少進食或停止進食,是必要的處置,目的如前所述,是為了減少病人受無謂之苦,並不是要加速死亡,因此這是自然死亡,不是「斷食而死」!

即使已經重症末期,如果病人仍可經口進食,當然要協助其繼續自然進食,自在生活。倘若病人想要藉由停止進食以提早結束生命,照護者應以同理和接納的態度與之互動,盡力照護其身心靈的痛苦,提升其內在力量增進其繼續生活的動力,而不是為減少痛苦而簡化成協助他「斷食而死」!

對於已失去表達能力、臥病在床、無法經口進食的人,醫療團隊更應該仔細地評估其病情嚴重程度,參考其先前的意向,關心家屬的意見和傷痛,透過符合倫理原則的討論過程,以病人為中心,求取病人的最大利益並兼顧家庭的和諧圓滿,也要符合目前的法律規範,提供病人適切的醫療照護!若停止灌食是符合病人最大利益,這也是回歸疾病自然死亡過程,不是「斷食而死」!

身心靈安適的醫療照護

仔細評估病人的病情,遵循醫學倫理的原則,符合法律的規範,在病人的每個時間點,調整醫療照護的內容達成以病人為中心的適切醫療照護,本是醫療的專業與責任。善終是我們的優良文化,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所期盼的。但是善終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學習歷程,有賴自己的努力、家人的支持、醫療團隊的協助才能達成。希望透過家人及醫療團隊的溫馨陪伴,讓病人可以獲得身心靈的安適,積極生活到最後,才能生死兩相安!

因此,慎思明辨很重要,不能讓社會大眾誤以為斷食就可以善終,為避免大眾的誤解而產生對社會的不良影響,希望透過多元意見的討論,讓大家更清楚善終的真諦,也讓社會更加和諧圓滿。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