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快報】安寧療護倡議、教育、研究計畫案|串聯安寧夥伴 共促安寧邁向多元

作者: 
整理|凃心怡 圖|Shutterstock

自1992年起,安寧照顧基金會為了提升安寧療護的可近性,推出「合約醫院」制度,隨著安寧服務機構量已上軌道、政府及整體社會對安寧也普遍肯定,安寧照顧基金會提供研究經費,邀請「合約機構」以創新助安寧推動一臂之力。

為了讓安寧資源更普及,安寧照顧基金會在1992年,健保尚未給付、安寧也無法為評鑑加分的年代,推出「合約醫院」制度,當時提供醫療人員到國外參與培訓,以培育台灣本土化安寧人才,同時基金會也了解安寧病房要能建置周全,所耗經費可觀,一如洗澡機一台就要價百萬,PCA自控式止痛儀器單價也要破萬,且這些儀器設備台灣無法自產,只能從國外進口,為了提升醫院投入安寧的意願,因此基金會積極募款,肩負起資源補助的角色,這些努力成功轉動國內安寧療護的齒輪。

從11家合約醫院艱辛起步,如今與基金會合作的已不只有醫院,亦有長照機構、NPO組織等,讓安寧照護能從醫院出走,走向社區鄰里,如今總計有112家的「合約機構」,成為基金會在推動安寧緩和照護上最堅實的盟友。

近年來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施行、擴大安寧適應症等法規政策的調整,與合約機構的合作也朝向多元發展,今(2022)年8月起,基金會更鼓勵合約機構發揮倡議、教育或研究的熱誠,以研究計畫案合作的方式,攜手讓安寧推廣更為多元。

恢復對談 倡議的醞釀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表示,自建立合約醫院制度起,每年基金會都會舉辦工作會議,以了解臨床的需求,也建立跨院交流的平台。然而隨著合約機構數量提升,且分布在全國各縣市、加上臨床人員業務繁重,舟車勞頓的往返也成為不小的壓力,就這樣,每年一次的工作會議就默默中斷了。

惋惜的聲線還沒有平復, 雀躍的心情隨之上揚,林怡吟表示:「疫情發生之後,大家對於線上會議的使用都相當純熟,因此從今年開始,我們又恢復跟合約機構的對談。」

截至2022年9月底,已經辦了兩場線上座談會,與會的合約機構積極且熱情。

林怡吟談到,為了讓對話更貼近需求且更有效率,基金會在座談會前,先請合約機構提出建議及對基金會的期待,並在會議中彼此分享討論。除此之外,為了幫助合約機構參與議題倡議、發揮教育及研究量能,基金會也在會議中提出「安寧療護倡議、教育、研究等三類型計畫案」,邀請合約機構展現創意和實力。

計畫案申請 讓台灣安寧更加堅實

鼓勵合約機構發想並提出計畫、由基金會提供資源補助的想法,來自今年承擔起基金會「醫療暨教研委員會」主委一職的王英偉。

「大家對疫情結束總有這麼一個期待:希望可以回到正常生活,但這是錯的,應該要展望新的未來才對。」王英偉認為,疫情造成的改變已成定局,所以更應該勇敢邁步向前,「疫情改變了很多的狀態,因此與合約機構的合作、溝通上也該重整後再出發。」

他始終認為, 除了主動提供教育訓練與資源支持,與合約機構的密切互動和溝通,更能讓一切往
好的方向加速前進。

因此, 今年除了透過網路建立對話平台外,基金會更在8月廣邀合約機構提案,但凡合約機構中的專職人員皆可提出申請,對申請內容也抱持開放與彈性,無論是開發教具,或是設計倡議模式,亦或是有助安寧療護品質提升等等教學或研究,只要有想法,都可以提交計畫爭取經費補助。

最後共有來自19個團隊提出申請,入選7案。其中倡議與教育類,包含透過人文藝術活動提升民眾對預立醫療自主的實踐效能與跨專業間之共融對話、全方位即時性緩和醫療改善晚期癌症及非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研究類則獲選5案,包含運用機器學習協助安寧緩和病人預後評估、主治醫師辨識住院病人存活期及安寧需求分析、社區居家安寧療護成本效益分析、發展本土安寧緩和就醫提問單以及高齡榮民善終照護分析。

7項計畫案執行時間為期1年,雖然距離成果的產出仍然需要靜待時間醞釀,但對於如何讓安寧以更多元且友善的方式推動,無疑已經在合約機構中激發出思考與創新。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