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緩和病房|從靈性角度擴大關懷網 覺察生命價值

作者: 
採訪|游苔 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緩和病房

位於首善之都,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安寧病房,除了緩解病人的身體疼痛,更首創台灣首家非宗教醫院而服務全院的靈性關懷團隊,主張先醫人、再醫病,舒緩伴隨死亡而來的身心靈症狀,替末期病人找到生命的價值所在、讓遺族不再感到孤單。

「常常有人問我,什麼時候是啟動安寧療護的最佳時間點?」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附醫)安寧病房主任黃姚儒分享他這幾年在推廣善終的道路上,常見的熱門問題,通常,他不會直接答覆,而是反問對方,如果可以預知自己即將離開世界,你希望能有多少時間來跟家人、朋友,以及自己告別?答案,其實早就存在每個人的心裡。

2007年,擴建中的北醫附醫第三醫療大樓啟用,當時,北醫附醫成立癌症中心,整合了各科癌症治療團隊、提供癌症病人更完整周延的照護。考慮到急、重症病人身心靈備受煎熬,需要更專業的緩和照護,時任院長吳志雄極力促成,以及時任安寧科主任(現任院長)邱仲峯教授努力籌備之下,於第二醫療大樓3樓設置安寧病房,逐步發展出三大安寧照護模式:入住專責安寧病房、在原病房接受安寧共同照護、回到家中接受安寧居家服務。

整新之後的北醫附醫安寧病房,不只提供溫馨溫暖的環境,更強調活潑生動的色調,一改暮氣沉沉的安寧病房氣氛。

先醫人、再醫病 安寧緩和不限於臨終

雖然在現行健保制度下,對醫院而言,安寧療護並不是一項賺錢的業務,如不是有守護末期病人身心靈的決心,確實不容易做到;而北醫附醫安寧團隊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團隊有2位專任醫師、10個床位,一年可服務300多人次,連同安寧共照與居家安寧服務,每年協助500多人尊嚴離世。同時,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信義區,還打造200多坪的花園,讓病人得以在更舒適的環境中舒緩身心,關於道別,北醫附醫總不厭其煩提醒:「早一步開始思索生命的價值。」

黃姚儒說,國內推廣安寧善終理念已有30年歷史,與大眾溝通的重點不斷推進,從初始邀請大眾思索「最後一刻要不要急救?」;第二階段則引導民眾再往前想一點點,過世的前幾天、前幾個禮拜有什麼想要完成的事?然而大多數情況是,人在生命終點前想完成的事情很多,但時間與體力未必足夠,於是現在,他認為應該再把啟動安寧緩和的時間點再往前推移。

有一次,北醫附醫邀請到一位日本權威教授來台授課,在研討會上,年輕的腫瘤科醫生將臨床案例提出討論。病人是一位40幾歲的媽媽,乳癌治療數年後又檢查出三陰性乳癌,而三陰性乳癌被稱為「乳癌最惡性殺手」,復發後平均存活期不到2年,年輕醫生詢問日本教授應該如何擬定治療計畫。這位教授思索幾秒以後堅定地答道:「我會問他有沒有什麼想要完成的事,先去做,再回來治療。」

「我們應該先醫人、再醫病。」黃姚儒說,這位日本醫生即便醫術高明,但仍以「人」為優先。他希望病人最後的黃金時光用來好好道別與圓夢,而非全然耗費在極可能徒勞無功的治療上。他舉例,如果人的生命是一桶水,身體上的疾病就像是在水桶上打洞,醫生應該要從宏觀角度讓病人與家屬知道,這個桶子破了很多洞、即便耗盡力氣去修補最大的那個洞,桶中的水也終有漏光的一天。

醫療大樓外打造美麗的花園,讓病人可以在優雅的環境中舒緩身心。

台灣第一個靈性關懷團隊 非宗教角度完整生命價值

台北是安寧療護比名列前茅的城市,民眾對安寧的認知較高、資源也較多。反映在北醫附醫安寧病房,最顯而易見的特色就在於「除了緩解身體疼痛,更要舒緩伴隨死亡將至而造成的身心靈症狀」,也就是替末期病人找到生命的價值所在,才能獲得真正的安息。

「甚至,應該在病症仍在積極治療的時期,比如一檢查出罹患癌症,就應該開始同步啟動身心靈照護計畫。」黃姚儒說,隨著病程變化,當治癒性治療功效不大時,身心靈照護就可以無縫接軌擔當大任。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心理、靈性的苦,而非癌症如多重慢性病、失智症,病程較難預估,在反覆送醫過程中,病人與家屬也會承受不為人知的痛苦,這些都是安寧緩和醫療應該關注的面向;此外,黃姚儒也強調,大多數病人會希望生命最後一刻,能有熟悉且有默契照護者在身邊,因此安寧愈早介入、得到善終的機會就愈高。

北醫附醫成立台灣第一個非宗教醫院的全院靈性關懷團隊,也承接主持國民健康署推廣安寧靈性照護、編寫亞洲第一本臨床靈性照護指引。這也是第一本華文靈性照護指引,內容引導靈性關懷師協助末期病人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且從中得到平靜。這份指引可分成5個面向:探詢此時此刻對生命抱持著什麼希望、人際之間的寬恕與被寬恕、愛與被愛,並且試著思索生命的未來歸處,也就是靈性與至高者之間的關係,同時發現問題、引導病人正視並試著協助解決問題。

黃姚儒記憶很深刻的是一位罹患胃癌的媽媽,來到安寧病房時,腫瘤已經侵犯全身,就連肚皮傷口都無法癒合,勉強用2條橡皮筋綁住、又有4條引流管,整個肚子就像綁鞋帶的鞋子一樣。不過,病人30幾歲的女兒依然盡力把棘手的傷口照顧妥貼。看著母女感情至深的模樣,原以為雙方的靈性皆很平安,但隨著靈性關懷師進一步對話卻發現,母女間其實存有很大的心結。

原來, 女兒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也就是父親前妻所生的孩子。重組家庭往往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女兒成長過程中一直很介意媽媽比較疼哥哥,反而對親生的自己卻非常嚴厲。這股梗在心中30多年的不平,讓女兒打算瞞著在外成家立業的哥哥,母親已病危一事,獨自「享受」陪伴母親的最後時光。在靈性關懷師的協助下,母女敞開心房、聊了許久,媽媽緩緩說出自己當時為人後母的困難與心酸,也順利聯繫到哥哥,讓他即時向繼母表達自己的愛與感謝,最終一家圓滿,病人也無憾離世。

持續擴大安寧關懷網 接住遺族的悲傷

黃姚儒說,北醫附醫安寧團隊的下一步,就是擴張關懷網、進行遺族關懷,他們期待以團體治療的方式,讓那些經歷摯愛家人離世,必須重整步伐、繼續自己生命旅程的家屬們,有機會透過聆聽他人的悲傷、重整,獲得接納與同理,進而產生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的能量。

「如果沒有和解,女兒會不會在好幾年之後發現自己誤會了媽媽?會不會因為沒有告知哥哥媽媽的病況而撕裂手足情誼?」黃姚儒說,以前述的案例來說,如果一個病人的生命終點留有遺憾,的確有可能延續、影響周遭親友,成為新的憾事。推廣善終,除了讓病人的生命終點平靜安寧,對於遺族更大的意義其實是:「5年、10年後,不必再糾結於當初的決定。」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