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開講】走進社區的安寧緩和療護|台、澳、星:打造照護支持網

作者: 
陳怡如 圖.達志影像

在高齡化社會與疫情衝擊下,安寧療護面臨不少挑戰。
花蓮慈濟醫院舉辦「高齡與疫情下的緩和安寧療護」線上國際研討會,邀集澳洲、新加坡、台灣3國專家們,分享在機構與居家緩和照護的經驗及度過疫情衝擊的辦法。

長照機構是許多老人的第二個家,這裡有一起生活、年齡相仿的室友,也有照顧生理需求的護理人員和照服員。根據衛福部2020年最新的統計資料,全台共有1,078間長照機構,實際入住人數超過5萬2,000人。

若以花蓮地區來看,目前花蓮共有21家長照機構,接受花蓮慈濟醫院安寧療護服務的有15家,占比高達71%。「在臨床照護上,我們會為長照機構建立實務及心理上的支持網絡。」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居家護理師陳純純說。

透過線上、視訊、LINE群組等方式, 提供2 4小時諮詢管道,協助機構處理及控制症狀;同時安排機構在職教育,增加機構照護者的能力。在心理上,當住民往生後,也有悲傷關懷跟哀傷評估課程,給予機構人員心理支持。

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心理師譚湘綺表示,這些課程不僅針對台籍夥伴,同時也讓肩負第一線照顧主力的外籍照服員參與,「在安寧機構的五全照顧中,外籍照服員如同住民的家人一般,也是我們需要照顧的對象。」


透過線上、視訊、LINE 群組等方式,提供24 小時諮詢管道,協助機構處理及控制症狀;同時安排機構在職教育,增加機構照護者的能力。

在機構善終:享受家的溫暖

若以花蓮地區來看,目前花蓮共有21家長照機構,接受花蓮慈濟醫院安寧療護服務的有15家,占比高達71%。「在長照另一個重要課題,是讓長者在熟悉的「家」往生。從2013年至今,花蓮慈濟醫院在長照機構共收案420人,「我們同時也開始思考,在機構善終可能嗎?」陳純純說,在團隊的努力下,機構安寧的往生個案301人中,有高達95%是在機構中安然別世。

於是團隊開始積極協助病人圓夢,讓病人的生命能畫上圓滿句點,這幾年來已累積50多個圓夢案例。像是有位伯伯在身體狀況非常不好時,突然提出想去最愛的海邊,於是家屬和團隊便陪同伯伯來到海邊,還讓他脫鞋赤腳踩在沙上,跟最愛的土地告別,伯伯回到機構後,當天晚上便安詳地離開。在機構生活的不只有老人,陳純純也曾陪伴身心障礙病童走完最後旅程。平日她就常帶著自己兒子一起陪他玩,這位病童從出生開始就住在機構,從沒看過外面世界,於是她帶病童體驗坐小火車、去遊樂園看動物,當小朋友往生後,也和機構一起舉辦告別式和樹葬,「感恩機構夥伴們,讓末期病人在最後一程也能享受家的溫暖。」


在機構裡飼養貓、狗、兔子等小動物,每隻動物都有一群粉絲愛好者,成為長者的生活重心。

善用孩子跟動物的療癒力量

長照機構有如社區的小小縮影,祥雲老人長期照顧中心護理長黃佳慧指出,可用慈悲關懷社區的概念,營造場域,幫助機構住民能快速找到生活重心,形成一個富有人情味又有溫度的環境。另外, 在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模式中也提到,社區裡每個人都有天賦跟技能,「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掘每個人的專長領域,善用住民天賦,化為照顧助力。」

祥雲為此發展出不同的實踐方式。比如在機構裡飼養貓、狗、兔子等小動物,每隻動物都有一群粉絲愛好者,成為長者的生活重心;針對料理經驗豐富的阿嬤們,則發展美食團體,讓這些媽媽靠著教學傳承,找到共通的討論話題,增加社會互動參與。

祥雲也成立「幼幼志工團」,邀請成員帶著自己的孩子到機構做一些簡單的服務工作,打造老幼共融的模式,後來更有孩子的同學以及住民家屬、晚輩一起加入,「小孩天真無邪的笑臉,對老人來說是很強大的治療劑,這個愛是會傳遞跟傳染的。」在2020年,祥雲更進一步成立「吊帶褲療癒小兔社團」,善用孩子跟動物的療癒力,除了在祥雲服務外,也到其他的長照機構、社區據點或醫院,去年就服務了20多個場次,共300人次。

建立安寧照顧品質監測

為什麼安寧緩和療護對長照機構這麼重要?澳洲臥龍崗大學教授克萊兒.約翰森(Claire Johnson)帶來了澳洲觀點。在澳洲, 每年約有6 萬人在老人長照機構死亡,其中入住一年死亡的有38%,入住3個月死亡的占19%,「因此,長照機構需要提供臨終照護,才能滿足不斷提高的照護需求和複雜性。」

澳洲的「專科緩和療護」(Specialist Palliative Care)包括具有專業技能、經驗和緩和療護培訓的多專科團隊。約翰森指出,澳洲長照機構的專業緩和療護幾乎完全通過所謂的「Inreach」服務,這是一種緩和照護的多重模式,目的之一在於及早規劃和給予緩和照護。

在Inreach中的「需求尋訪」(Need Rounds),長照機構的護理人員會與專業緩和療護人員進行60分鐘的分診會議,討論約10位面臨最大死亡風險的住民,檢視他們的症狀處置、心理及社會的支持、ACP等,「分診會議被視為以個案為基礎的機會教育。」

為增進安寧療護的品質,澳洲政府建立了安寧照顧品質監測(Palliative Care Outcomes Collaboration,PCOC),「這是一個評估和回應架構,將臨床照護結果措施導入到日常實踐中,PCOC不是資料的收集,而是在服務層面促進病人和照顧者的成效」約翰森說。

根據統計,實施PCOC後,顯著改善了照顧的品質成效, 奠基在PCOC的基礎上,針對高齡病人的照護品質,也發展出PACOC(Palliative Aged Care Outcomes Collaboration),協助機構達到國家老年的照護標準。

五大環節 醫院與機構攜手合作


新加坡衛生部發起緩和療護計畫「GeriCare Palliative care Program」,協助長照人員提升安寧緩和照護的知識、技能和技術,並創建一個醫療專業人員的合作網絡。

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壓力,新加坡政府在醫療系統的六大優先事項之一就是「在社區中建立有能力的基層醫療和照顧夥伴。」新加坡邱德拔醫院老人科慈懷部醫師陳廉敬指出,新加坡衛生部在2010年發起緩和療護計畫「GeriCare Palliative care Program」,協助長照人員提升安寧緩和照護的知識、技能和技術,並創建一個醫療專業人員的合作網絡,共同支持療養院,「GeriCare不只是幫助療養院病人,提升生活品質,也減少利用醫院的資源。」

從2010年開始,邱德拔醫院以五大環節在與8個療養院合作,逐步推展安寧緩和照護。
第一是教育(Educate),透過開設訓練課程提升療養院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
第二是教導(Precept),光是課程還不夠,還要透過實作,讓護理長進入療養院擔任導師,教導照護知識;
第三是介入(Intervene),快速回應療養院的照護問題,任何時候都能打電話諮詢;
第四是溝通(Communicate),鼓勵療養院護理人員與病人和家人討論ACP;
第五則是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像是遠距諮詢、遠距訓練等。

由於訓練耗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教導愈多人,邱德拔醫院採用「All、Some、Few」的方式,「哪些課程是全部人都要參與,哪些是大多人參與,哪些是幾個人參加就好,全都分類清楚。」陳廉敬說。

自去年開始,醫院也開始播放輕鬆幽默的動畫短片,讓安寧療護的專業知識變得更平易近人。

多管齊下 啟動疫情應變措施

在疫情衝擊下,也為緩和照護帶來不小挑戰,尤其是需要走入病人家中的居家照護,新加坡托福園居家服務暨陳篤生醫院醫師余俊明便分享了他們在疫情之下啟動的應變措施。

從去年2月疫情升溫後,除了基本的口罩、防護衣等配備外,居家醫療服務團隊每天都要測量體溫兩次並通報,所有人停休年假,以應付人手不夠的可能性。為了避免交叉感染,也將團隊分為兩組,每隔一周回辦公室上班,其餘人居家辦公,透過視訊開會,並規劃時間表,輪流回辦公室補給所需的醫療用品。

余俊明說,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是措施是家訪問卷,團隊在去病人家前,都會透過電話進行問卷調查,詢問家中是否有染疫病人或受到隔離,以及是否有人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疾病症狀等,透過問卷劃分探訪風險,讓醫護人員採取正確的防疫措施。他透露,有次成員不小心忽略了問卷調查,結果到了病人家裡才發現,有位家屬是剛從國外回來的空服員,才趕緊穿上防護配備。

一直處於高壓之下工作,如何調適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透過每日集體視訊開會,讓團隊分享居家探訪的問題與壓力,每周則進行一次嚴重病例討論,「成員的相互支持很重要,對團隊有很大的幫助。」

安寧之母西西里.桑德斯女士(Cicely Saunders')曾說;「一個人怎樣死去,這個深刻的回憶將會銘記在活著的人心中。」雖然我們不能延長生命,但可以讓他過得更有意義,而醫院、長照體系與社區安寧療護資源彼此銜接,才能打造緊密的善終網。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