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生命之音】葉揚與彼得|以豁達的心 面對人生舞台散場

作者: 
唐祖湘 圖.葉揚提供

作家葉揚與先生彼得在小日子中,品味著陪伴、教養兒子羅比成長的快樂與擔憂,同時也暗暗消化著道別至親的傷痛,生活與生命的無常,讓他們更懂得珍惜彼此、把握當下,對於生死也有更坦然的態度。

葉揚與彼得夫婦是在高中時期相識、相戀,愛情長跑多年後步入禮堂,現在有個6歲的可愛兒子羅比,兩人相知相守長達20年,牽手走過生命中許多快樂幸福的時光,也互相扶持撐過不少挫折和悲傷,這幾年身邊幾次生離死別,讓他們開始體會到那些沒能說再見的遺憾。

救不救的掙扎 因夢境解套

前陣子,葉揚的舅舅心臟病發被送往醫院,「他全身被插滿管子,還出動葉克膜急救,撐了十多天,最後還是離開了。」葉揚沉重地回憶道,由於事發突然,家人無法得知舅舅本人的維生意願,於是決議讓醫師搶救到底。

直到有天,葉揚的媽媽做了一個夢,夢中的舅舅想走出家門,媽媽不願讓他離開,此時已逝的外婆突然出現說:「讓他走啦!我會帶他一起。」夢醒後,媽媽趕緊告訴家人,所有人都陷入沉默,最終決定不再搶救,幾天後舅舅自然地離開了,火化後以花葬方式入土為安。

每當身邊親友過世時,葉揚與彼得都會互相詢問:「如果你我以後不幸出了意外,遇到這類生死關頭時該怎麼辦?」大抵是長年的相知相識,夫妻倆都希望能夠順其自然地離開,不想被無效醫療折磨。這次看到舅舅的情況,因家人沒有心理準備,以至於「先拚再說」,最後竟是藉由一個隱晦夢境才決定放手,讓夫妻倆更加感慨,「我已經決定先簽好醫療表單,以防哪天突然重病,反而把難題留給家人。」葉揚說。

拒絕拚到底的醫療 人生終點自己做主

多年前,葉揚也曾目睹阿嬤在離世前所受的苦。高齡的阿嬤身體機能退化,最後因器官衰竭而住進醫院,讓家人煎熬不已,但在十幾年前的醫療環境,治療計畫大多是由醫師、家屬討論後制定,病人無從表達自己的意願。

葉揚還記得,她眼睜睜地看著臥床數月的阿嬤,身上插滿管子、傷口處甚至感染潰爛而引發敗血症,必須立即到整形外科進行清創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我阿嬤生前是個非常愛美的女性,她應該作夢都沒想到,自己有天會用這種方式進入整形外科。」因事態緊急,葉揚還得用輪椅推著年邁的阿嬤排隊插號,夾在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輕人之間,畫面顯得十分突兀。

某次因緣際會,葉揚參加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海外參訪計畫,實際走訪瑞士與法國的安寧療護機構與基金會,接觸安寧個案,讓葉揚直面東西方國家在死亡觀念上的差異。西方人會希望與死亡「和解」,而台灣人在死亡面前則希望能獲得「逆轉」,「長年以來,我們與死亡的關係只有兩種:不是完全治癒,就是死去,非黑即白,家屬與醫師會想奮戰到最後一刻。但西方人會設置停損點,一旦知道自己活不久,就會停止無益的醫療行為,把剩下時間留給自己,盡情去做想做的事。」

這些珍貴的經歷,確實幫助葉揚跳脫傳統觀念對身後事的束縛與框架,「人生既然終有這麼一天,就由自己做主,準備好相應方針,讓家人都能夠從容面對,不要等到躺在病榻那天,才等別人決定。」

引產之痛 改變人生價值觀

生命總是一再帶來考驗,就在葉揚懷上二寶的第6個月,腹中胎兒被檢測出罹患先天基因缺陷「愛德華氏症」,有80%以上機率會胎死腹中,即使出生最多也只能活十來天。當時葉揚與彼得面臨著兩種艱難決定:一是先把寶寶生出來,拿到出生證明,看著孩子受苦過世,再拿死亡證明;或是直接給寶寶的心臟打一針,待心臟停止跳動後再引產,減輕寶寶的痛苦。

在醫師的建議下,夫妻倆無奈做出引產決定。「那時我已經有胎動,寶寶會在我肚子踢,針插下去的時候,我可以清楚感覺到她踢得非常激烈,漸漸地不再有動靜。」葉揚像是在喃喃自語:「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殺了一個人。」

寶寶的離去,翻轉了葉揚看待人生的視角,「從前的我會追求世俗成功,認為生命是用來累積的,會非常努力想把事情做好。但這幾年深切感受到,生命無法按照你想要的速度與方向完成。過去會擔心變老、變胖,現在會覺得能夠有這樣的變化,也是一種幸福,能活下來就值得珍惜。」

至於寶寶的離去會不會對當哥哥的羅比造成心靈陰影?「神奇的是,羅比比我們更早有預感,我還記得有一天他突然告訴我『妹妹說她不會來了』,但當時醫生只檢查出寶寶的心臟有問題,出生後以手術可以解決。」後來劇情急轉直下,羅比遠比大人們所想的更能坦然接受。

年僅6歲的他也開始對死亡產生好奇,有時他會在入睡前,童言童語問爸爸媽媽:「如果你們都死掉,我一個人要怎麼辦?」夫妻倆就會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溫柔說明。彼得會安慰他:「現在科技發達,爸爸可能活到200歲!還有100多年時間可以陪你,沒有那麼快發生。」葉揚則會用故事生動比喻,「人出生後會騎上一匹馬,你現在騎的小馬很有力氣,媽媽還可以陪你走一段,有一天媽媽沒力氣了總要離開,但其他愛你的人,還會陪著你繼續走下去。」

「我們希望孩子對死亡的想法,不是只有瓦解、單一化的悲傷或負面的概念,而是接受這是自然的過程。」葉揚也坦言,她自己其實也沒有標準答案,但願意試著去同理羅比的好奇心,甚至會坦承「不是只有你害怕死亡,媽媽也會害怕。」因為與其刻意避開相關話題,不如多多聆聽、陪伴與討論,對孩子的幫助會更大。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