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眾朋友,大家早安哪!」每天早上6點20分,氣象主播王淑麗充滿活力的聲音,伴隨著許多人開始美好的一天。無論是今日天氣的貼心提醒,還是上山下海到全台各地報氣象的「淑麗氣象趴趴GO」單元,她敬業的笑容是常伴觀眾心中的暖陽。
但人生如同天氣,總有變化,兩年前阿嬤的過世,對王淑麗造成很大衝擊,促使她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至親面臨生命盡頭
王淑麗口中的「阿嬤」,其實是她的外婆。從小父母離異,母代父職、阿嬤代替母職,阿嬤對王淑麗而言,就像母親一樣親密,三個女人堅強地組成小家庭,互相扶持,從高雄北上到新莊,一起度過了數十年寒暑。「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王淑麗直言。
後來阿嬤年事高,身體逐漸退化,經歷了不少兩難和煎熬,從看護的選擇,到要不要住進護理之家,再到兩次與死神的拔河……回憶這些細節,王淑麗仍歷歷在目。
「第一次阿嬤因肺炎病危,那時候剛好中秋節,台灣連續遇到兩個颱風,整日鎮守電視台的我,好不容易趕到醫院和醫師們開會,把阿嬤從鬼門關前救回來。」但救人成功並未伴隨著勝利的喜悅,「阿嬤開始出現『瞻妄』症狀,她不認得我了。看著親人變成另外一個人,那時候我才體認到—— 在鬼門關前把人救回來,是要面臨很多精神上的考驗的。」
相較於第一次病危的驚心動魄,第二次死神的到來卻靜默無聲。當時住院的阿嬤病情一度好轉,王淑麗因此決定暫時回家稍作休息,「清晨5點多就接到我媽來電,說阿嬤走了。」
生命就是如此無常,原本日夜都陪在阿嬤身邊的她,最後一刻卻不在場,「聽說老人家在走之前,都還是有知覺的,要在旁邊喊她的名字、大聲講話,陪著她。」這次缺席,成為王淑麗心中永遠的缺口。
從避談死亡到提前面對
回憶阿嬤生前還住在護理之家的時候,兩人其實不是沒有過談論死亡的機會。
「每次阿嬤要跟我交代錢放哪裡,要帶我去把錢領出來,要把錢過給我什麼的,我都跟她說『不要跟我講這些啦』、『不要想這些有的沒有的』。」交代財物的處理,其實是老人家隱晦地吩咐後事的方式。但作為晚輩,情感與理性之間的拉鋸,讓王淑麗總以「還有的是時間」為由,在安慰阿嬤的同時,也想讓自己避開這些不捨的情緒。
經歷送走阿嬤人生的最後一哩路,王淑麗真實體認到,「人真的不能避談人生最後的這個階。」從遺照選擇、靈堂設置、遺囑、財物處理,種種細節都應該在病人意識清醒時就規劃好,除了減輕子女的負擔,其實也是給最愛的親人一個做好心理準備的機會。
儘管一切來得無所適從、毫無準備,「幸好阿嬤生前有交代過,如果有個萬一,她不要插管,叫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尊重她的意見。」因此在第二次病危住院時,與主治醫師多次開會討論,在「想把阿嬤救回來,又不願意阿嬤受苦」兩難的情緒交織下,最後,王淑麗與母親決定:不插管,讓阿嬤安心地離開。
無所畏懼方能歸於平靜
阿嬤離開後,對王淑麗來說,就像頓失依靠。為了重新找回方向,她特別去上影響力課程,讓她對人生有了新的見解,過去的她總是為了阿嬤、家庭、小孩;工作上為了成就感、粉絲以及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從來沒有一刻是為了自己。「阿嬤的離開,一方面讓我省思過去花太多時間在工作,疏於陪伴家人,另一方面是發現我從來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愛自己。」
現在的她,決心要好好掌握人生下半場。
面對死亡的同時,也是一個契機,回頭思考人生該怎麼活。身為虔誠佛教徒的她,儘管先前未曾接觸過安寧療護的概念,但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安寧療護與佛教的宇宙觀,兩者其實並未衝突。
對於佛教徒來說,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長遠來看,這更是一個起點,當生命是一段一段的輪迴,心態上就可以平靜地看待死亡,不必畏懼這個過程,與安寧療護教導人們「放手」、正視生命起落的概念,其實也是相通的。重新思考這一路走來的漫長歷程,「無所畏懼,就能歸於平靜。」她微笑著說。
過去擔任交通線記者的經驗,讓王淑麗見證飛機、火車等事故帶來的無常,生命如同流光轉瞬即逝,王淑麗也無法預設,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因此王淑麗乾脆不去想退休後想做什麼,而是告訴自己,趁身體還健康時,盡力去做想做的事,去唸書、去跑步、去吃美食,並把身後事——器官捐贈、葬禮安排等這些規劃好,做到這些就好。「我甚至連遺照都交代好了,一定要幫我選一張美美的!」王淑麗笑盈盈地望向身旁被交代「遺照任務」的同事,「正因為生命無常,我們更應該為當下做好決定,不後悔且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