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傳出去】教育培訓為安寧領域注入活水

作者: 
凃心怡

當細根深入土壤,枝芽開始向上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安寧從幼苗長成大樹的過程中,有賴安寧照顧基金會承擔著教育訓練的重責,細心澆灌台灣這塊土地,培育專業人才,期待能為台灣安寧注入強而有力的能量,讓枝芽綠葉永遠生生不息。

「我們看得到敵人,但是卻沒有兵。」回憶起當年投入安寧的滿腔熱忱,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賴允亮教授感性地說,那時候看到病人承受痛苦,卻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可以怎麼做,病人的苦只能暫時擱置。幸好,有一小部分人勇敢跨出國界,向世界先鋒學習如何做安寧。

種籽師資 遠赴英國臨床學習

一如自台大護理系畢業之後,就投入護理工作的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趙可式,在遇到幾個病人因為受不了疾病折磨而選擇自我了結生命之後,趙可式驚覺,原來從事醫療臨床工作光靠愛心與好心是遠遠不足的,於是她毅然決然選擇出國進修,學習安寧。

「那是在1983年,國內還沒有人認識安寧是什麼。」趙可式還記得,當時為了籌措學費,向美國在台協會申請獎學金,面試官是一位醫師以及一位護理師,都是已屆80高齡的大前輩,卻指著趙可式提交的書面資料上的英文糾正:「你這個人怎麼連醫院都打錯呢?應該是『Hospital』,不是『Hospice』。」

「我沒有寫錯,這是一個新興的醫療專業,是為了要照顧末期病人的。」趙可式的回答,直到她1993年學成後返國,還得不斷重複向人解釋何謂安寧,安寧的種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只有零星播種,尚未長成令人關注的綠意。

需要安寧的人到處都有,但當年像趙可式、賴允亮這樣有心又習得經驗的人卻少之又少。1990年安寧照顧基金會成立之後,著眼國內窘境,開始大力推廣教育訓練,而開課必須有師資,放眼望去,國內學歷、經歷兼備的人寥寥可數。

幸好機會及時出現,時任馬偕紀念醫院董事長、同時也是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的謝英皆全力支持推動安寧,大刀闊斧組織一批專業人員,飛往安寧發源地——英國,這個隊伍包含醫師、護理師、社工師以及靈性人員等不同職類,「一到當地馬上開始臨床訓練,時間從兩個禮拜至一個月都有。」賴允亮表示,海外實地取經,取的不只是書卷知識,更重要的是實作經驗,後來,安寧照顧基金會開辦安寧人員訓練課程,這群先鋒者便成為第一批種籽師資。

層層分級 提供專業訓練

教學人力到位,緊接的難題是課程大綱的擬列。基金會集結了這批種籽師資以及國內安寧有志之士,針對醫師、護理人員、社工人員以及宗教神職人員等不同職類,分別規畫專屬的課程大綱。

談到這裡,賴允亮從胸前口袋掏出一支筆,行雲流水地在桌面白紙上由上而下寫下A、S、K三個英文字母,接著又在右邊寫下E、P、S,並用幾條直線連接起這六個字母。

他開口解釋,「我們把學習方向訂定在培育正確的態度(Attitude)、熟練的技巧(Skill)以及精確的知識(Knowledge),並將課程內容分為入門(Elementary)、專業在職(Professional)以及專家師資(Specialist)三個階段,針對不同層級的專業人員,提供相對應的教育訓練內容與深度。」賴允亮表示,這套名為「ASK+EPS」的課綱雖早已被更專業的課程內容取代,然而在安寧剛開展的頭十年,確實是替台灣安寧界孕育諸多人才的重要基石。

講師認真備課 課程質量兼備

在當年師資不夠充裕的狀況下,教育課程除了種籽師資的支援,進階師資別無人選,基金會只能克難以對,例如從學完入門班準備往上升到專業在職班的學生中,挑幾個留下來,去教下一批的入門班學生。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一一細數今日在安寧界引領後輩跨步前行的領頭羊們,大都是來自早期基金會教育訓練培育出來的學生,「如今他們也是教育課程中,實力最堅強的講師。更令我們感動的是,他們備課是一個比一個的認真縝密。」

講師們每一回接獲任務的大器允諾,以及每一次的用心備課,林怡吟與基金會的夥伴都謹記在心,「每一次,講師們都會很慎重地問我們該上什麼內容、聽講的學員有誰,甚至還會問當天其他講師要談什麼?因為他得準備好自己的部分,好呼應下堂課的訊息,而下一堂課的講師也會請上一堂課的講師提供簡報參考,為學員們充分做好課程的銜接。」

林怡吟還透露,為了呈現更好的課程內容,常常到了要上課的前一刻,講師們還在反覆修改簡報。這份用心與細心,也讓基金會的課程建立起質量兼備的好口碑,時常一對外開放報名,就招生額滿。

小班學習 開拓更多安寧層面

基金會在早期教育訓練上承擔起重責,直到2004年安寧緩和醫學學會以及2005年安寧緩和護理學會成立後,大部分的專業課程才由兩個學會接手,然而基金會的教育訓練工作並沒有因此停擺,反而追求轉型。

林怡吟解釋,臨床專業訓練雖然減少了,靈性關懷課程的比例卻大為增加,「早期基金會也曾開辦過一些靈性課程,但是大都著重在如何讓第一線人員快速走進病人的內心。這些年來,我們更重視的是第一線團隊的自我察覺。」

受安寧病房人力配置及性質影響,護理人員與病人及家屬的關係緊密,「他們每天都要面對關係病人過世的衝擊,在情感與專業間尋求平衡的同時,常常造成護理人員情緒耗竭,甚至人力流失也是安寧團隊常見的困境,」林怡吟解釋,「他們心中的感情與悲傷,該如何找到出口?」

基金會看見這些工作夥伴的心理悲傷,也看見他們無從宣泄的苦楚,因此相關靈性課程、工作坊應運而生,開創出一種不同於專業學會課程的教學模式。針對專業人員的訓練課程,基金會依舊照常舉辦,不同的是,他們不再開辦破百的大班課,而是選擇小班制,授課內容更為深入精細,並增加學員與講師的互動交流、經驗分享,提高學習效果與吸收能量。

「當基金會舉辦的課程越來越精緻化,成本就會提高。」林怡吟表示,即使如此,基金會仍將計算機推到一旁,致力研擬更多類似課程,「只要學員因此能獲得更多,那麼這件事情就值得我們繼續做下去,台灣安寧教育訓練的重任,基金會責無旁貸。」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