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傳出去】推動生命教育的最佳代言人

作者: 
游苔

一台巴士匆匆行駛而過。公車站牌前的長椅上,拎著行李、坐在巴士站的已故藝人陶大偉,對著綜藝教母張小燕說:「在看什麼書啊?」張小燕答:「Hospice,休息的意思。」一旁看著報紙的另一位已故藝人孫越叔叔,也加入這場好友間的閒聊,清楚傳遞出安寧照護是末期病人前往下一段旅程的休息站,「生命有品質、身心靈平安」的理念。

「大家印象深刻的廣告——〈人生驛站〉,主要在告訴觀眾『什麼是安寧療護』。」在公益廣告領域擁有多年經驗的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王念慈說,安寧照護的觀念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溝通,安寧照顧基金會自1990年成立,除了從事生命與死亡教育,更積極推動安寧療護相關立法,希望能保障每個人在生命最後一刻仍能保有尊嚴,在經過嚴謹的市場調查、多年扎實的巡迴宣導講座後,才在1998年正式推出〈人生驛站〉廣告。

關鍵人物「孫叔叔」 促成經典廣告

說起安寧照顧基金會的第一位王牌代言人,非孫越莫屬。以「孫叔叔」的溫暖形象深植大眾心中的孫越,早在基金會成立之前,因一場「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的演講,開始對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議題產生興趣,此後在大大小小的演講中不斷告訴現場聽眾:「不要到了生命末期才開始思考臨終議題。」

在基金會成立初期,孫越不但擔任董事,也陸陸續續拍攝〈人生四季〉、〈人生賞味期〉、〈生命的樂章〉等長度至少20分鐘起跳的長篇宣導影片,孫越透過季節、美食又或音樂等生動比喻,娓娓道來這趟人生必經的旅程。此一系列短片伴隨安寧照顧基金會走遍全台大大小小的講座活動,對於甫誕生的基金會來說,是面向民眾最好的自我介紹。

1998年,孫越找來演藝圈中的至交好友——張小燕和陶大偉,一同拍攝基金會的第一支宣傳廣告〈人生驛站〉,並分成正面、背面兩個版本。短短40秒的影片中,三人提著行李坐在人來人往的公車站,以「站牌」隱喻人生旅途的轉乘而非終結,呼籲民眾往下一個旅程出發前,做好準備,不留遺憾。

「他們三人各自都有電視作品,很少有機會可以湊在一起,因此這支廣告成為當時很大的賣點。」王念慈說,孫越、陶大偉與張小燕都在彼此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陶大偉帶著孫越走進基督信仰,而孫越則帶著兩位好友開啟公益活動;私底下,孫越也會邀請陶大偉與張小燕一同到安寧病房當志工,陪著病人唱唱歌、說說話,三人還被媒體封為「公益三劍客」。由於〈人生驛站〉的宣傳效果非常好,因此在2010年、基金會成立20週年之際,再度邀請三位好友聚首拍攝安寧廣告。

將死亡搬上檯面 打破晦暗刻板印象

「面對生死,你的態度是什麼?」廣告中,三人扮演日本名諺中看不見、聽不見、不會說話的「三不猿」,分別把眼睛、耳朵與嘴巴遮住,隱喻將死亡視為禁忌話題的華人社會文化。隨著三人遮掩感官的雙手慢慢鬆開,呼籲大家「面對死亡,要聽、要說、要看」,不只為死亡預做準備,也鼓勵多跟家人溝通,才能有尊嚴地離開。

「大家都知道三隻猴子的故事,這個比喻能讓大家會心一笑,」王念慈說,這支廣告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將生死話題搬上檯面,充分傳達出當時的訴求,讓死亡不再是黑暗、悲慘,只能暗地討論的事情。

這支合體廣告時長僅半分鐘,此外,三人也各自拍攝了一支長約一分半鐘的廣告,在象徵抵達與離開的機場候機室,侃侃而談當時正在推動的〈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向民眾宣導面對生死,要聽什麼?看什麼?說什麼?這些廣告帶給觀眾深刻印象,直到現在民眾仍琅琅上口。

「第二支廣告是站在推廣20年的基礎上做更深入的溝通,也就是與觀眾溝通,光是知道還不夠,必須有所行動。」回顧整段推廣安寧理念的過程,王念慈對三劍客所拍的兩支廣告,給予非常高的評價。

三人本就是幕前幕後的至交好友,聚在一起拍廣告,攝影棚總是充滿歡樂的氣氛,陶大偉更是三劍客裡的開心果,不論是被孫越戲稱為「爛人」,或被張小燕取笑「小抄越寫越大」都不以為意。王念慈回憶當時拍攝廣告情景,雖已是多年前,但三人互相捉弄又互相照顧、笑聲連連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兩年後陶大偉病逝,公益三劍客合體已成絕響。

身體力行安寧精神 與好友笑談身後事

70歲生日時,孫越送給自己與家人一份生命的禮物,就是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及「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不僅做好未來健康狀況落入末期時不插管、不氣切,尊嚴離開人世的決定,就連安息禮拜的形式都早已交代家人。而做成這些醫療決定的過程,也讓孫越重新思考自己對生死的感受,以及自我反省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甚至經過生命回顧,孫越意外與交惡多年的朋友重拾友誼。

跨越半個世紀的交情,孫越、陶大偉與張小燕三人無話不談,就連身後事也曾彼此先「彩排」過內容。張小燕曾跟陶大偉說,若她先走,陶大偉得在追思會上稱讚她唱歌好聽,陶大偉連忙拒絕:「上帝面前不能說假話!」而孫越更早早叮囑張小燕:「在我的追思會上,話不要太多,講重點。」

2018年孫越病逝,在孫越的追思會上,張小燕回憶三劍客曾經談及「到天堂要怎麼相認?」她揣摩孫越的語氣說:「不要擔心,就跟著我,就像做公益,我先走,你們follow我。」這段話不僅顯現出三人互相扶持的友愛之心,也顯示在生命議題上的相知相惜。

國民導演接棒代言人 父子對話真情流露

「孫叔叔一直很遺憾自己沒能用閩南語拍攝廣告,」王念慈說,在孫越病情加重後,基金會也開始尋覓接棒的廣告代言人,希望找到成熟度、知名度與孫越並駕齊驅的代言人,這個人不僅要認同安寧照護,還要能以閩南語發聲、讓安寧理念深入台灣每一個角落,「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導演因此出線。

「我很早就告訴兒子:人生最後安排,希望由我自主決定!」在礦村長大的吳念真,幼時便曾目睹礦坑意外造成生命猝然消逝、家庭支離破碎的悲劇;中年後,他意外在家摔傷導致顱內出血一度病危,鬼門關前走一遭的經驗,讓他再度驚覺:「原來,死亡說來就來!」隨後,吳念真因緣際會接觸了基金會,在了解安寧的精神與價值後,欣然同意接下安寧療護代言人的擔子,無條件幫基金會拍攝公益廣告。

「戲,謝幕的時候,通常也是另一段演出的開始;但人生,是這樣嗎?」在〈人生如戲,終有落幕的時候〉廣告中,坐在觀眾席的吳念真,與兒子吳定謙一同看著工作人員撤場忙進忙出,他先以導演的角度坦白自己在每一場戲收尾時都會感到不捨;但如果因此賴在舞台上不走,便成了歹戲拖棚,對自己或別人都是種折磨。話題一轉,吳念真改從父親的角色向吳定謙傾訴,人生猶如花開花謝,當自己人生告終時,請兒子莫要因為捨不得,讓他接受無效治療。

人生如戲 詮釋角度受年輕世代喜愛

「這樣的講述概念,在年輕世代的接受度相當高。」王念慈說,吳念真以導演的高度闡述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同樣引起廣大回響。這支廣告鼓勵大眾豁達看待生死,付諸行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並立下「預立醫療決定」(AD)。

除了拍攝廣告之外,吳念真也首度在戲劇作品中探討生死議題,2018年他與吳定謙父子倆攜手將美國劇作家瑪格麗特.艾德森(MargaretEdson)曾獲「普立茲劇本獎」的作品《Wit》,改編為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講述一位罹癌教授走向人生終點的心路歷程。作為公演贊助夥伴,安寧照顧基金會也以包場方式,邀請民眾捐款看戲,透過戲劇釋放對生命的擔憂與不捨。

如今安寧照顧基金會走過30年的歲月長河,從最初孫越踽踽獨行,邀請至交陶大偉與張小燕共同推廣,再到吳念真與吳定謙以父子對話真摯代言,透過公眾人物的曝光度,替推廣安寧療護的理念積攢許多能量。從成立之初便一手操刀安寧照顧基金會宣傳廣告,王念慈對代言人們的感謝與敬意不言而喻,只能在採訪的尾聲感性訴說:「如今民眾能對安寧照護理念琅琅上口,真要感謝一路陪伴著我們的這幾位代言人。」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