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邁入超高齡時代 讓善終成為每個人的權利 當安寧走進長照機構

作者: 
文‧梁雯晶 圖.安寧照顧基金會


提升長照機構照服員的舒適照護技巧,也是提升機構安寧能量的重點。

台灣人口老化及社會環境變動,藉長照機構落實在地安老、在地善終,成為現階段亟需克服的挑戰。
為此,安寧照顧基金會自2013年起,辦理長照機構人員安寧療護課程,輔導機構導入安寧療護,建構長照安寧的多元示範模式。

有許多慢性疾病纏身的陳伯伯,入住長照機構多年,隨著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容易因為一點小感冒或感染引起高燒,而機構照護人員不敢怠慢,往往立即通知家屬,並叫救護車送往急診就醫。待陳伯伯狀況穩定出院,再回到機構安養,但沒隔多久,同樣的感染、發燒、送醫情形重新上演一輪,不僅機構、家屬為此人仰馬翻,陳伯伯也飽受舟車勞頓的折磨。早已視機構為家的陳伯伯,希望能在熟悉的機構裡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但是在反覆送醫的折騰中,他不禁擔心:「下次就醫時,會不會就這樣在藥物和急救設備包圍中辛苦地過世?我只想在熟悉的環境中,如睡夢般平靜離開呀!」

高齡社會來臨 長照機構成為安老新選項

衰老,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少子化導致社會結構改變等諸多原因,入住長照機構安老一生,成為很多人的新選擇。

早期入住長照機構的人大多為失能、慢性疾病纏身之人,但在家庭結構改變之下,有愈來愈多不滿65歲的民眾,在生活尚可自理的狀態下就入住長照機構,對於平均餘命時間還有10年甚至20年之久的他們來說,長照機構等於下半輩子的家,甚至是心裡期待最後善終的場所。

高齡族群大多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隨著安寧觀念逐漸普及,在這段因疾病慢性化,而難以預期生命終點的過程中,愈來愈多人希望能夠屏除過多無益處的醫療,以具有尊嚴的方式抵達生命終點。但在長照機構中導入安寧療護觀念、協助住民邁向善終的期許,卻面臨著諸多難題的考驗。

「多數長照機構害怕照顧末期病人,更不用說全面導入安寧。」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劉景萍,一語道破長照安寧難以推動的癥結點。

害怕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當住民因病程或衰老走到末期,甚至面臨臨終階段時,照顧者的症狀處理及照護能力不足,遑論還需克服住民、家屬以及工作同仁的心理壓力,加上機構擔心與家屬間對安寧療護的認知或有誤差,恐導致糾紛甚至訴訟,再再讓長照機構裹足不前。

「長照機構屬於自費市場,因此很多家屬會有『我付費了,你們就要好好照顧我的親人,怎能見死不救?』的想法,一旦住民在機構中死亡,便容易產生糾紛。」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解釋,雖然現今安寧觀念的推廣已有所進展,但認知與實際執行上仍是有所落差。

家屬希望住民能維持生命,機構亦不願意擔負風險,因此即使住民想要在機構臨終,但一旦住民身體有任何狀況,送醫還是最「安全」處理的方式。

急性症狀難處理 送醫避免糾紛

為了推廣長照安寧,安寧照顧基金會從2013年開始,多次參訪位於偏鄉的天主教開辦之長照機構,藉由實際訪談,了解長照安寧推動的情況與挑戰。林怡吟說明,具有宗教背景的長照機構,向住民談及善終、生死等議題是非常自然的過程,且這類型機構都會接受政府公費轉介的窮困長者,多半會照顧住民至其往生,並協
助處理後事,可以說是長照機構中推動安寧的先驅。

曾經擔任安寧病房護理長的劉景萍表示,根據過往臨床經驗,讓長照機構照護人員最害怕的,往往是處理末期住民的疼痛問題及照護。但近年來走進長照機構推展安寧照護的過程中,她觀察到,許多機構已有提供基礎舒適護理的能力,但若要讓住民獲得更細緻且個別化的照護,仍需仰賴更多的實務教導及練習。

至於疼痛問題,現階段因藥物處置及觀念改善,早已不再是照顧難題。然而,機構會在住民因感染出現發燒、呼吸急喘等急性症狀時,感到難以處理,依然選擇送醫。這樣的情景在臨終住民身上反覆上演,本就無法達到治癒的效果,卻因此造成該住民的身心過度負荷,此時,他們更需要的是安寧療護的介入。

因此要想在長照機構導入安寧機制,首先要克服的問題有兩點,其一是機構人員、家屬推廣安寧及善終觀念,解決過往因認知落差而產生的糾紛問題。其二則是針對長照機構媒合醫療院所的安寧療護資源,當住民發生急性症狀時,可以協助機構進行處理。

走進機構 臨床帶教傳遞安寧觀念


在地安老及善終已是國際趨勢,安寧照顧基金會也在2018年舉辦國際研討會,分享台港日及澳洲在不同文化下,所建構出的社區安寧
模式。

在初步了解長照機構的問題之後,2014年,安寧照顧基金會分別在北、中、南、東辦理長照安寧推動座談會,廣邀各地長照機構前來參與,共同討論長照安寧的問題與解決方式。

同一時間,基金會也開始辦理長照安寧宣導講座、課程及工作坊,並根據機構的需求,邀請專家至現場以「臨床帶教」的方式,教導機構人員專業照護技巧,例如水腫護理、癌症骨轉移照護等,以及安寧觀念與知識,並為機構媒合具有安寧療護團隊的醫療院所進行合作。

對長照機構來說,要下定決心推動安寧療護絕非易事,不乏許多機構在深入了解評估後,認為安寧療護除了需改變照護習慣外,還要與住民、家屬有更深度溝通、甚至需要提供細緻的心理或靈性照護,而紛紛打退堂鼓。

劉景萍坦言,長照機構管理者是否具備對安寧療護的正確認知及使命,且願意不計成本先行投入,都是長照安寧能否順利推展的重要關鍵。

為了協助推廣,基金會近年來居中扮演溝通及媒合的角色,積極與管理者溝通,並導入教育訓練課程、醫療院所的安寧療護等資源,協助機構提升照護品質;而已有安寧療護基礎提供高品質照護的機構,也因此建立起良好口碑,入住率則居高不下。

「長照機構人員需要有安寧專業知識,醫療團隊再教導照護技能,讓長照機構的管理者、照服員、護理人員將安寧概念及知識內化在日常照護工作中,用心察覺住民對於生命價值的看法,就能引導住民與家屬進行討論與思考,達到走向『善終』的目標;即使常有機構因外在種種因素而退縮,我們仍堅信,如同30年前推動安寧所克服的困境,現在一點一滴努力撒下的種子,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林怡吟說。

劉景萍表示:「安寧療護應發自對『人』的尊重,重視每個人對醫療照護的意願與生命價值,將照護眼光由『病』轉向『人』。」衰老不可逆轉,長照機構的住民正邁向生命的終點,尊重生命不僅是要有妥善的照護,更需要了解其內心對於生命的想法,包括治療方式、急救與否的選擇、臨終地點等,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善終的權利。

建立標竿機構 讓安寧療護網絡更全面

台灣安寧療護品質世界有目共睹,安寧病房、共照、居家,建構起完善的安寧療護網絡。但這樣的網絡目前僅限於醫院體系,且在高齡化的趨勢之下,有更多亟需安寧的人口潛藏在社區中。

劉景萍指出,目前醫療院所的安寧居家團隊人力吃緊,光是照護居家病人就已趨近飽和,若要兼顧長照機構的安寧療護需求,往往力有未逮,只能在繁忙的工作內硬擠出時段或在非上班的時間提供服務。因此,長照機構內的末期病人若能納入長照政策,可帶動醫療端主動投入社區安寧療護,如此,長照機構能獲得醫院端
的資源與後援,醫院也能在病人出院時協助轉銜,由機構提供連續性照護,相輔相成打造全面的安寧療護社區網絡,為未來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做準備。

為此目標,安寧照顧基金會也將持續開辦相關課程,輔導更多間長照機構導入安寧機制,未來希望藉由建立標竿機構作為長照安寧示範點,讓更多長照機構觀摩學習。「長照機構有多種樣態,長照安寧也不會只有一種模式,只要願意推廣安寧,不論機構規模大小、設備完備與否,都可以從中找到最適合導入的模式。」林怡吟說。


安寧照顧基金會主辦長照機構座談會,提供機構內交流學習的管道。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