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日記】心理師篇-在過程中體會意義與靈性

作者: 
葉北辰(諮商心理師)

作為諮商心理師, 多年來我體驗到,在陪伴的過程中,因應陪伴者的角度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當我一直思考要為這個病人做些什麼時,我的目的會隱藏在這些行為後面,我們稱之為DOING;但若是單純地打開心胸,同理陪伴病人,那麼在陪伴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就會變得更為自然,單純地傾聽與了解,就是BEING。同樣是傾聽,產生的效果卻大相逕庭。

投入諮商領域多年,我很明白靈性的面向必須要有進一步的訓練。因為靈性是很抽象的,既不是一種知識,也不能直接傳遞,其實靈性原本就存在,只是無法被看見,必須歷經碰撞、追尋,才有機會覺察靈性的開顯。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靈性就是宗教,但其實靈性不能單純與宗教畫上等號,例如一個基督徒一直唸聖經,或是佛教徒經年累月翻閱佛經,或許有機會追求靈性境界,但事實上是很難辦到的。換句話說,靈性不是用想的或是參透出來的,而是在受苦或是當遭遇生命衝撞的時候,自身經歷或(用心)看見生老病死與苦難,靈性的迴路才有機會開啟。

謝謝基金會願意投入資源舉辦培訓營,尤其在課程的安排上,不單純只是邏輯思辯或知識性的傳承,而是讓我們在體驗的過程之中去感受意義,類似Frankl提出意義治療法背後的概念。講師在課後協助學員們深化學習,經過討論,意外的發現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同,而在討論結束後,重新演練的過程中發現,意義好像又不一樣了!

這些天來,透過講師的講授、小組分享以及分組演練和討論,讓我們從中學習,而這些不可多得的體驗,也幫助我們在未來帶領靈性關懷課程時,成為最有力的訓練模式。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