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寧】彰化基督教醫院高仁愛紀念病房 用最圓滿的方式 展現生命的樣貌

作者: 
梁雯晶 圖:彰化基督教醫院

成立超過百年的彰化基督教醫院,是全台最早開辦安寧居家照護的醫療院所。

成立超過百年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戰後就展開公共衛生、居家照顧的推廣,更是全台最早開辦安寧居家照護的醫療院所,帶領團隊走進社區,協助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這句彰化人皆熟稔的俗諺,象徵著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始人──蘭大衛醫生的醫術精湛,如同南門城外主祀媽祖的南瑤宮,深得彰化人的信任。

彰基的前身為1896年所成立的彰化醫館,由蘭大衛、蘭大弼父子一手創立,在台灣醫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於台灣戰後缺乏足夠的公共衛生意識,導致孕婦、新生兒死亡率高,彰基於1955年成立「公共衛生組」,負責婦幼衛生照護及居家護理的服務,開啟台灣醫療公共衛生的先河,並在1971年開創台灣最早的居家照顧模式。

開辦全台最早的安寧居家服務

早期公共衛生觀念不足的情況下,彰基便以社區居家服務模式,推廣衛教及婦幼照護,時至20世紀末,癌末病人的安寧需求逐漸顯著,1993年,彰基在澳籍醫師柯爾(Dr. Andrew Cole)的帶領下,成立安寧療護小組,開辦全台最早的安寧居家服務,其後陸續於2001年成立安寧病房,2004年開辦安寧共照服務,成為彰化地區安寧療護服務最完善的醫療機構。

「自創院以來,彰基就認為醫生應該走近病人,給予病人最需要的服務,因此從公共衛生領域推廣居家照護,到開辦安寧居家的契機,都蘊含著給予病人最適切照顧的期許。」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醫師蔡佩渝解釋。

彰基開辦居家安寧的初期,柯爾帶領團隊至病人家中進行照護,當時彰化民眾覺得這樣的服務新奇又方便,讓癌末的病人可以不用來回奔波,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中獲得疼痛控制、舒適護理等醫療服務。

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護理長鄭適芬表示:「由於兩代蘭醫生對於彰化醫療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讓彰化民眾對於彰基的信任度很高,因此彰基推動居家安寧雖早,卻沒有遭受很大的阻力,很順利地就能走進地方社區。」

主場經營 打破科別之間的藩籬

彰基安寧團隊的護理人員正和病人悄聲會談, 協助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其實民眾觀念走得比醫學界還前面。」蔡佩渝表示,安寧療護觀念在台灣已推動近30年,她們這些年也發現,從一開始需要迂迴與病人溝通,現在已經有愈來愈多民眾了解安寧療護觀念,當病況已不可挽回時,還會主動提及轉介安寧的需求。

相比民眾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如何將安寧療護觀念傳遞給醫院同仁,減少誤解,讓更多有需求的病人能及時轉介安寧,則是彰基安寧療護團隊這幾年一直在努力的工作。

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醫師黃馨葆分享了他的親身經歷。

一名在其他醫院退休的居家護理師,父親因急性呼吸衰竭入住他院加護病房,她來電詢問相識的黃馨葆,希望能轉至彰基安寧病房,雖然因滿床病人暫時無法轉院,但黃馨葆也建議該護理師可聯絡該院的安寧共照團隊進行會診,給予她父親適當的治療。當時她的父親因呼吸衰竭而使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造成腹部鼓脹不舒服,父親覺得難受拚命想拿掉,讓她看了相當不捨。

但護理師聽到黃馨葆建議時頗為遲疑,因為當天該院當值的安寧共照醫師為新人,怕其在溝通上無法說服加護病房團隊。偏偏時間緊迫,黃馨葆便建議她可直接與加護病房溝通,傳達家屬希望的緩和治療方式。隔天,加護病房雖尊重病人及家屬,採用較緩和的治療方式,但這樣的調整卻讓團隊相當緊張,直問:「萬一血氧掉了怎麼辦?要改回去嗎?」

這個案例只是台灣醫療體系中的一個縮影,但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在病況難以挽回的情況下,目前醫療體系對於病人的臨床處置仍有許多討論的空間。

「面對呼吸衰竭病人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如果沒有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DNR),就是插管治療;簽署DNR就採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維持高血氧。雖然有其他讓病人更舒適的治療方式,但醫療團隊都會擔心『萬一血氧掉了怎麼辦?』因此採取最能維持高血氧的方式,如果最終血氧還是掉了,也代表醫療團隊已用最好的方式『盡力』了。」醫師在醫學院所受的安寧療護觀念不足,會讓其對於「治療失敗」、「放棄病人」的心理道德有所負擔,因而未能採取最適切的治療方式,這也常讓安寧療護團隊覺得遺憾──當病況已不可逆時,是否能用更舒服一點的方式讓病人平靜地離開?

為了向更多同仁傳遞安寧療護觀念,彰基安寧療護團隊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於2012年開始推動「安寧共照會診醫護專職專責制」。第一步先改變過往安寧共照會診採星期制的輪值方式,例如禮拜一為甲醫師負責當日全院的安寧共照會診,改以專職專責的醫師、護理師,分別負責特定科別的會診,例如甲醫師負責外科、乙醫師負責兒科等。

黃馨葆解釋,這是他們效法棒球隊的「主場經營」策略,目的在於建立安寧療護團隊與各科病房的溝通管道,並且在不斷地往來及會診中,經營良好的溝通關係,傳遞安寧療護的觀念,讓病人轉介安寧的時間可以更提前,「我們常說這些長期經營的病房,已經變成安寧的第二、第三病房了。」黃馨葆笑言。

在主場經營模式逐漸發酵的情況下,彰基的癌症安寧涵蓋率從2012年的49.2%提升至2015年的70%,安寧會診人次從2011年的1,250人大幅提升至2015年的2,500人。

「經過團隊近6年來的努力,其他科同仁漸漸了解安寧團隊是他們的一份子,而不是在跟他們『搶病人』。」當初堅持推動這套政策的蔡佩渝認為,安寧療護團隊不僅是會診而已,而是要與原醫療團隊的同仁攜手合作、照護病人,因此建立彼
此互相了解、信任的關係相當重要,才能打造順暢的溝通管道。

生與死之間 僅是一線之隔

彰基安寧團隊會在聖誕節到病人府上傳報佳音,一同歡度佳節。

遠藤周作在《深河》中寫道:「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醫護人員每天在加護病房、急診室搶救病人的生命,感受到生命離開時,所牽動的一幕幕哀傷,如果能將這種無能為力感,轉換成讓病人最後的旅程走得更好的心念,將會是對生命最完滿的祝福,「當有了如此的轉念後,從事安寧療護工作,成為一件讓我相當驕傲的工作。」黃馨葆表示。

蔡佩渝談到,過去在學校並沒有教授有關安寧的觀念,直到她來到彰基家庭醫學科服務之後,才開始接觸安寧療護。她報到的第一天,跟著居家安寧團隊前去家訪,當時家訪的護理師正因懷孕大腹便便,努力爬上床鋪幫已接近臨終、充滿腹水也是大著肚子的病人做舒適護理,「那一幕讓我很震撼,原來生跟死是如此靠近,也讓我看到當初決定行醫時,心目中『醫療』該有的模樣。」

相對於救治生命的一般醫療方式,安寧療護看似站在相反的對立面,但對安寧療護團隊而言,無論一般醫療還是安寧療護,他們都是在竭盡自己所能,讓生命以最圓滿的方式展現他的樣貌。

當志工為病人義剪時,還有口琴表演可以欣賞,舒緩病人的心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