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新訊】2019 APHC之四:借鏡學習 香港安寧療護

作者: 
凃心怡 圖:安寧照顧基金會

Amy Chow 在華語高峰會議中以「華人安寧療護的文化與生死觀點- 地域性差別」為題發表專業見解。

不只台灣針對自身與未來提出種種省思,來自香港,擁有社工背景的教授Amy Chow也分享香港目前所面臨的安寧療護挑戰。

「香港的安寧療護起源於1982年,到現在已經37年了。」Amy解釋,香港的安寧療護始自英國殖民時期的天主教醫院,然後慢慢擴展到其他醫療院所,然而雖然起源的早,卻是到1992年才逐漸蓬勃發展。

「那一年,也是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投入安寧療護領域多年,Amy坦言,一開始她所學到的相關知識,都是從課本上來的,還記得第一次擔任學生們的督導教授,要帶領學生進入醫療場域進行安寧療護工作,當時的她毫無相關經驗,只能從做中學,而提起她這般膽識的,正是看見來自社會的需求。

Amy回顧踏入安寧領域之初,她在醫院遇見一對姊弟,弟弟是位30幾歲的物理教師,已經到了肝癌末期,當時Amy發現,姊姊雖然每天到院探視,但兩人卻不曾對話過,「弟弟躺著,姊姊就坐著,一句話也不說。」

直到有一天Amy趁弟弟不在時上前關心姊姊,姊姊立刻潸然淚下,「她認為她愧對弟弟,因為弟弟對文學有興趣,但她卻逼著他要去念物理,弟弟還因為唸不好而留級過一次……她覺得這些都讓弟弟年輕時很不開心,甚至因此種下肝病的病根,她很內疚,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口。」

於是Amy也找了弟弟單獨對談,一一轉述姊姊對他的愧疚,沒想到弟弟十分訝異,他告訴Amy:「不是,是我的錯。姊姊很年輕就出社會,賺錢供我們念書,也替我作出了很好的選擇,現在我有機會站在講台上教物理,我為自己感到驕傲。」

了解雙方心中那道打不開的結與滿懷關愛的心意後,Amy便替姊弟二人開啟一段掏心對話,讓姊姊釋懷了,後來幾次當她經過病房,偶爾會聽見房內傳來輕快的交談聲。

華人社會限縮交流 借鏡國際案例學習成長

「安寧不只是治療身體,其實也是安撫內心。」自此Amy便開始在香港大力推動相關觀念。但她也意識到,華人文化的傳統思維,讓整個推進過程變得相當緩慢,「很多華人,特別是年紀大的病人,其實很不習慣聊這個話題,因此我們要用很多方法, 並找他的家人來一起聊這個話題。」

除了內部進化學習,Amy也認為海外國家的成功經驗,在香港安寧發展中提供了莫大的助力,尤其在這次的APHC大會中,更讓她看見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發現,大部分發展中的都市都很重視臨床醫療,但像台灣與新加坡這些華人居多的地區,則更著重心理靈性,尤其是家庭成員間如何溝通對話。」另一方面,她也觀察到,非癌患者的安寧療護也逐漸成為受矚目的新趨勢,「這次大會就有講師針對阿茲海默症患者、長年腎病的患者進行討論,這都是香港必須去學習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