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名稱●普門慈幼慈善會—嘉義義工委員會
區域/人數●南區/48人
閱讀書籍●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
作者/職稱●黃玉雲/義工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視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為虛誕妄作,宜有其嗜竹如命追求延年益壽的潛意識存在吧!曾思及以今代生物科技的發達,哲人書聖的欲求是不難達成的。只是「生命的深度及寬度比生命的長度來得重要」,六千年前的他可知悉?
八、九年前曾參加佛教蓮花關懷基金會在台北榮總醫院舉辦的臨終關懷初階培訓,首度認知「安寧療護」這個名詞(雖說之前路過北市馬階醫院,曾看過同樣字眼的布條,但莫名其妙)。兩天研習下來,卻也僅了解乃是針對癌末病人緩解性治療的處置,目的在希望患者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旅程。在此之前,面對親友的亡故,固不知如何寬解生亡兩造的憂傷與恐懼;之後再度面對同一問題時,也僅能有限度地陪伴在旁,依然不知如何為之療傷止痛。自認尚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生滅法則,但,一旦面對的是自己至親好友的永別,依然有「看得破、忍不過」的沮喪與憂傷。更加懊惱的是無法、也無能讓他們了無遺憾地渡過那段艱難的幽暗期。
感謝安寧照顧基金會的策劃,普門兒童讀書會帶領成員陳淑霞老師的發起,讓同為讀書會帶領人的我們,在追求生命本質上有再充電的機會。大家很用心地研讀生命大師庫伯勒‧羅斯與凱斯樂的大作《用心去活》,是有些感懷的,因為,它再度觸動多年來我對至親好友的想念,更進而有「諫往者之已矣,知來者之可追」的體悟。
二十多年前好友馬毓慧師罹患胃癌含恨而終,王麗純師腦幹出血意外猝死,也未能含笑九泉。她們倆有共通的特點,均係有口皆碑的優良教師,稚齡子女尚待哺育;青春、美麗、盡責、活潑大方、前程看好卻青年而終。看在我們存活者的心裡,是老天無眼、徒喚奈何!
爸爸生性保守內斂,凡事不願假手他人,一有不快,會獨自前往遠山名剎小住幾天。糖尿病多年,控制尚穩,但因祖母係肝病身亡,所以他自忖也會肝炎而去。每逢身軀不適,均言大去之期已近而拒絕就醫進食,幾度勉強之,動搖有限,十一年前終因糖尿病引起併發症而永別。
婆婆在繼室祖母自生四男二女下,育有三男四女,身處叔姑與自己子女年齡相彷彿的大家庭中,非屬精明能幹型的她,卻依然樂觀知足,始終溫和無怨尤。再多的家務事,雖不能處理得盡善盡美,可從來不曾推卸,繼室祖母的冷嘲熱諷,它可以不當一回事。十年前因心臟病而往生,我們深知她是過勞而死。
另一好友蘇美鸚師,四年前因卵巢癌別世。她一輩子為人作嫁衣裳;出嫁前下領四弟二妹,出嫁後雖排老二,可兩家有事,均非她無以解決。十多年前,兩個孩子均已國、高中,可稍微鬆懈一下,卻又承接離婚弟弟的幼兒扶養,只因不願父母太辛苦。此外又提供小叔一對子女的寄住,只為方便他們就讀市區國、高中。每天早上趕七點半的早讀,下班趕六、七人的雜務事,一塵不染的習性能不累出病來才是奇蹟,可也從未聽聞她拒絕過人家。
近日剛處理好媽媽往生滿七的喪禮。守喪期間,雜事的沉澱,讓我較有充裕的時間思考數十年來媽媽心境的轉化。從年輕到老年為家庭、為事業打拼,讓後輩的我們生活無慮而有餘。退休前,千遍一律的忙碌生活,使她無暇顧及內心深層的想法,四十多年的一貫道信仰加上道親緊密牽引,對比起退休後的悠閒慵懶,宜有讓她覺察出生活在羈絆與放縱的兩難中。她不是那種細膩到能自我剖析的人,但言談間數度提及常年茹素使她身體狀況扣分,可又不能逾越清規的微言,其內心的矛盾與衝突是不言可喻的。而和唯一媳婦相處不融洽,卻自以為是地為了家庭和諧而採取自我壓抑的生活方式,如此怎可能得到心靈的平靜與快活?終而晚年顯現出些微的被害妄想症。我心疼!可不知該如何解套?
縱觀這些個我所敬愛的至親好友的一生,對他們生前的執著或生活方式的抉擇,是有些生氣與不解;氣他們關愛別人那麼多,卻吝惜於照顧自己;氣他們活得太認真,卻不能坦誠地表達不滿;氣他們不能活在當下,總是東西南北地無所不顧慮。而今看來,他們是別有所指地有意顯示予我,讓我從中體會生命的本質,讓我不能重蹈覆轍,讓我拆卸層層的心牆,更自在地和自己相處,且能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週遭的人、事、物(當然更包括我自己了)。那麼,他們都是我的生命導師,我又何需憤怒與自責呢?!
何其不幸,我們生處在今日多事不確定的世代,讓我們嚐受殊多的悲歡離合;但又何其有幸,讓我們從動盪的世代中,領受恁多無常與失落的洗禮,鍊就一身的豁達,體悟東坡先生「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的待人處世觀,那麼,江上之清風與明月自是恣我品嚐而毋庸多慮了。只是在善待自己之餘,我將運用書中十五個招式,更有智慧地面對眾生,處理人間事,那麼「酒店關門,我就走」,絕不戀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