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百合扶輪社《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

作者: 
洪恆珠

團體名稱●屏東百合扶輪社
區域/人數●南區/20人
閱讀書籍●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
作者/職稱●洪恆珠/副社長

 

    年紀越大,接白帖比接紅帖的次數越多了,就會感到週遭身邊認識的親朋好友,常會因許多不同的事故原因而死亡,留下我們不勝唏噓的感嘆:「怎會這樣?前幾天才聯絡過哩!還這麼年輕!」;更難過的是她們的親人卻常徬徨不知所措,而我相信當事人必也死而有憾,留下很多的不甘心!

    我們台灣人的民俗,常避諱談「死亡」,面對死亡感到惶恐不安,越老越是如此,人家常笑稱:「少年不怕死,越老越怕死!」這是真的,在我們瀕臨死亡的時候,你想怎麼死?在哪裡死?死的時候你希望誰在你身邊陪伴,共度最後的一刻!你最後的願望達成了嗎?財產處理了嗎?留下遺言了嗎?你有隨時為接受死亡而準備嗎?我相信沒有的佔大多數,可以說人們經常不負責任的就往生。

佛家常說多做善事,為求得一好死!

    這本書給我一種震撼教育,如何為自己、為家人選擇一種安詳的方式來揮別生命。這是我從來未想過的課題,雖然,站在法的觀點、站在人道的觀點、站在親人的觀點、站在醫療人員的觀點上,都會有不同的建議和看法,但最重要的是尊重當事人的看法和選擇。我記得我先生的父親在老家一大早起來上個廁所,喝一口茶躺下去就未再起來;她的母親則是跌了一跤骨頭酥了,趕緊送醫院治療,卻引發敗血症在加護病房死亡(前後七天),未及見最後一面,也沒留下遺言(一直插管治療中,無法言語),我知道她一向很怕上醫院很膽小,卻是死在醫院裡,到現在我都還覺得遺憾,我覺得在加護病房是孤獨冷寂的,讓她害怕而失去與病魔戰鬥的勇氣!

    本書站在醫療人員的看法,對於癌末病人,採取各種的醫療行為,為的是讓病人免於痛苦之下,有尊嚴有品質的活著,大限來臨時安詳離去。書中敘述一則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一位醫師面對一位癌末老太太的請求:她希望能回家一趟,這位醫師很猶豫,因為她知道這位病人情況很危急,一回去可能活不了幾天了,但是又拒絕不了老婦人苦苦的哀求,於是就同意老婦人出院,沒想到出院三個小時後就接到家屬通知,老婦人已死亡,對該醫師而言,非常的自責,不過在家屬辦完喪事後,她的兒子懷著非常感激的心,打電話給那位醫師道謝,他說:「我媽媽在家活著的三個小時,勝過在醫院的七天,她非常高興地走了,謝謝你!醫師先生!」那位醫師於是更重得信心,了解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而是過程,三小時並不一定小於七天,非常有道理吧!醫師的天職,懸壺濟世,普渡眾生,要有天使的心,無私的心為病人謀取最大的福利,最好的醫療。

    根據統計越來越多的死者在醫院死亡,也有很多人一個人孤獨的在家死亡,能在家壽終正寢兒女圍繞真是幸福的事情,但是時代不同了,社會型態演變為小家庭,在鄉下獨門獨院還好處理,住在都市高樓大廈或狹小的公寓中,在家辦理喪事的確有其困難,而且看到自己的親人在危急時,第一個想法是送醫急救,也是在所難免,只是我們的習慣太避諱談死,以至於面對死,不知用何種方式來揮別生命!這本書值得推廣,讓人人勇於面對自己的死亡,讓自己了無牽掛的離開人間,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或許自殺案件會少很多,因為將死時才覺得時間不夠了!

    自從美國911恐怖事件後,美國政府要求國人必須要預立遺囑,經過公證後一份給關係人,一份留在官署,一份自存,我們對於揮別自己生命時是否也可以預立遺囑來選擇方式呢?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議題,生老病死每一個人都會面臨到,時間不能回到過去,「早知道就….」都已太慢!在宗教裡尤其談很多生與死,以因果生死輪迴,勸人為善,在這十倍數時代,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相信科學而唾棄迷信宗教,忘記宗教背後的意義是我們靈魂的寄託,現在的年輕人競爭激烈,跟不上時代的往往迷失在毒品的夢幻世界,燈迷紙醉,沉淪墮落,不知來人世間有何意義?南柯一夢胡亂一場又走了,空走一遭,想想還真是可怕。

    謝謝社長的導讀,開啟另一扇窗,受益良多!謹獻上本報告與好友們分享!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