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三峽教會關懷組《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作者: 
王連丁

團體名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三峽教會關懷組
區域/人數●北區/12人
閱讀書籍●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作者/職稱●王連丁/志工

 

    本書是傅偉勳教授所著作,作者寫這本書時,正是罹患淋巴腺癌,經兩次手術、五十多次電療,在身體尚未復原之下,花了三個月時間所完成的,所以是一本嘔心瀝血之作。他一直對「死亡學」、「臨終精神醫學」、「臨終心理學」、「宗教學」與「哲學」有所探討,且在研究所博士班開課授課,自己又親臨瀕死之地,對死的問題早已昇華,因此希望在有生之年,把死亡問題交待清楚。

    傅教授認為現代人天天講求所謂「生活品質」,卻常忘記「生活品質」必須包含「死亡(的尊嚴)品質」在內。或不如說,「生活品質」與「死亡品質」是一體兩面,不可分離。於此,高齡化到死亡的過程,深一層地說,即不外是訓練每一個人培養「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雙重實存的態度的最後階段。他特別希望患重病或衰弱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致感到孤離無依,在精神上仍能安身立命(「生命的尊嚴」),而死神來臨之時不致感到恐懼不安,反而從容自然地接受死亡(「死亡的尊嚴」)。(P.9~10)

    其次傅教授也從世界各宗教對死亡的看法,以及對死亡的超克方式做個介紹。他說終極真實乃是高度精神性或宗教性所以形成的原本根據〈本體實在或真理真諦〉,具有永恆、絕對等性質,如基督宗教的上帝、天國,印度教的梵我、神我,大乘佛教的「一切法空」、「諸法實相」,儒家的天命、天道,道家的常道、無名之道等。對於終極真實的主體性體認,乃是所以保證每一單獨實存能在精神上超克死亡,或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的真正理據或根據。而生死問題的探索與解決,乃是宗教所以必須存在的最大理由。宗教透過終極承擔、解脫進路、世界觀、人生觀以及精神共同體來探索死亡的問題,尋覓生命的「終極意義」(P.106~111)。

    對於現代生死學的建立方面,傅教授介紹傅朗克的意義治療法和日本森田馬正的森田治療法,他們不但提供我們發展臨終精神醫學與治療的思維靈感,亦對於我們超越精神醫學與治療範圍,而建立現代人所需的「生死學」,更能提供寶貴的學理資糧(P.177)。所以現代生死學一方面鼓勵大家早日養成生死智慧,建立堅定的生死信念,另一方面也得考慮,如何幫助已到生命盡頭而仍無堅定的生死信念的人們,在生命成長的最後階段安然接受死亡,保持死亡的尊嚴(P.236)。

    接著傅教授說到他從小就很怕死,但隨著學業的進步與後來教書著述的一些成就,早年怕死之心似乎也逐漸減輕。自認智慧之道雖還不能說是「證悟」甚至「徹悟」的境界,至少達到「解悟」的地步(P241)。他因患淋巴腺癌,接受兩次漫長的手術和多次的電療,親身體驗死神的叩門;在病床上沉思冥想人們所謂的「怕死」,其實是「怕自己」,而所謂「怕自己」,尋根究底即不外是「怕自己將要完全失去世上所喜愛過的事物」,包括愛人、家屬、好友以及自己所偏好的世上東西(P.252)。因此要超克死亡,首先要「無我無私」;其次必須要有愛心,愛親屬朋友,愛鄰居,愛人類;另一要件是未來的希望,但不一定是天國(P.253)。  他說:回顧幼少到中年一直帶有懼死神經質的我,在這接近耳順之年的時候,敢說「死無所懼」四字,對我個人來說,是很大的進步。我有甚麼埋怨的呢?在治療復原的過程中,他也說:除了我自己的精神力量之外,友朋故舊給我的深切關懷之情也是足以幫我康復的無形的重要因素(P.261)。可見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的重要。

    讀這本書,又對照年老患病須洗腎的父親,好幾次看到他在交代後事,從心裡實在感到有許多不忍,真不知如何才是最好的關懷,「死無所懼」四字也實在是人一生的操練。生死的智慧,除了無私、愛和希望可找到之外,相信上帝、全心仰望祂,應是一條回家的捷徑,所以每次帶領父親禱告時,心裡都感到非常踏實,也希望透過這本書,使更多人了解生與死的問題。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