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名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美德病房
區域/人數●中區/20人
閱讀書籍●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職稱●董月足
本書談的主題很多,包括死亡、恐懼、衰老、貪婪、婚姻、家庭、社會、寬恕以及有意義的生命,給我最大的省思是『了解痛苦並真誠的接受,將使人終極價值顯現』;隨著自己年齡增長,不時地警覺到父母身軀日漸消瘦,倘如有一天,他們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而他們又不想打亂我的生活或變成我的負擔時,我應該怎麼做?除了替他們找到適合的對象幫忙照料及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有被遺棄的感覺之外,是否也能以角色互換的心情去想,假如我像他們一樣老時,我希望怎麼過?或是,有一天醫生告訴我生命只剩半年時,不會困陷在自己肉體中,能像墨瑞以心靈超然物外,不執著,安然接納死亡,走過生與死之間最後一道橋樑?
第四堂課,墨瑞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隨時練習作好死亡的準備,「學佛教徒那樣,每天都想像有隻小鳥站在你肩上,問著:『就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我一切都盡力了嗎?我是否問心無愧?』」;體認到每天可能是在世的最後一天,對生命就不會抱憾,懂得專注尋找最重要的事,自然就會想要看得更多,做得更多;察覺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應該是勇往直前關注當下,無愧於心認真過活,活得醒覺,感念每一事物價值,進而創造新的生命故事,一旦智慧能力逐漸消失時,還可以充滿喜悅告訴自己,不虛此行。
回想起二年前剛到美德病房擔任義工時,曾承諾要將陳伯伯勇敢面對病痛的經過及寶貴經驗記錄下來,傳承給年輕朋友知道,因為他也曾用生命教導並鼓勵我出書,回憶他弓著身體,全身上下無法動彈,整晚因恐懼難以入睡,看到我的到來,仍強忍著病痛:「這世界上怎會有這種怪病?一旦感覺痛的時候,就好像是100分,看著它由100分慢慢變成90分、80分、逐漸到50分,叫人實在很難忍受,真正痛起來的時候,真想乾脆死掉算了,可是明明知道行不通的,所以一再告訴自己,要跟它對抗到底,設想成二軍作戰,應如何擊敗敵人」;有次他還提醒我:「先想好幾個問題,等我身體較不疼痛時,能用平靜的心情,講給你聽」;記得當時他說過的懿言嘉句:「一旦生命到盡頭時,發現榮華富貴都是空的,應該把握時間及機會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那些在法院待槍決的人,都是因為從小就被寵壞,不知人間的苦難」;「慾望太多,失望也大,凡事不要太衝動」;「女人流的眼淚,沒有人會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如果能真正針對其中一、二句用心領會,應該會受用無窮。
同樣地,看完本書除了要讚嘆老師以他的勇氣、幽默、耐心以及開放態度看待生命外,發現有太多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書中提到:「生命一開始時,我們是嬰孩,得要靠別人才能存活,對吧?到生命盡頭,你若變得像我一樣,你也需要別人才能存活,對吧?」不要被世俗文化所欺騙,臨終病人也需要人與人近距離接觸,是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收愛」;「人與人的關係沒有公式可言,只能以關心為出發點」;「愛是對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相對於「太多人像是行屍走肉,就算他們做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也似乎是半睡半醒,這是因為他們追逐的目標不對。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社群建構在「沒有愛的話,我們都是折翼的鳥」,生命意義自然顯現。對愛情和婚姻他認為不變法則:「如果不尊重對方、不懂如何折衷、不開誠佈公、沒有相當的共同價值會有很大麻煩」。談到寬恕:「如實接受你做得到的事,和你做不到的事」;「學著寬恕自己、寬恕別人」;「與人為善,永不嫌遲」;「過去就是過去,接受它,不否認也不揚棄」。最後正視自己衰老與死亡:「我悲傷我這種緩慢無情的死法,然後我就停止悲傷」;「我體會了這個情緒,我認出了這個情緒,現在我需要從中脫身」;「學著如何死亡,你就學到如何生活」。
病人及民眾也是我們的老師及學習對象,由於本身為安寧團隊成員之一,在提供醫療照護當時,常自問是否能察覺到病人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又平日在第一線服務民眾時,因為陪伴民眾的時間最久,除了付出愛心、熱誠及專業之外,是否也能帶給民眾更多的關愛。佛法講求心靈察覺,透過本書主角墨瑞老師,發現他轉念轉的非常好,平時我們也可以自我學習,如果遇到負面東西或情緒來時,強迫自己練習轉念,一旦可以轉念時,將它記錄下來,對於平日一些紛紛擾擾是非及人我特質學習放下,統整自我領域靈性部分,本身靈性提高後,就如水漲船高般,能帶給民眾屬於整體團隊的東西將變多,也就不會一直停留在某一層次,另與人相處時,隨時抱持『別人對我好,是人情;別人不對我好,是本然』,如接受他人禮遇,將會心懷感恩,反之,遇到不順遂時,亦較能坦然接受,願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