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療人員需要認識「預立醫療自主計劃」?

作者: 
蘇文浩(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

 

2011/08/15

       安寧照顧基金會在台灣協助安寧照顧的推動已經超過了20年。我們也看到不管在民眾的認知或政策的推動上,基金會都有長足的進步。然而目前我們最常接觸、有關安寧照顧的文件是「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及「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但是在臨床上,除了末期病人需面臨臨終時是否選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以外,末期病人還有許多的醫療問題需要考量,這也是目前基金會,為什麼要向醫療人員與社會大眾推動「預立醫療自主計劃 (Advanced care planning)」的原因。

       「預立醫療自主計劃」是指病人藉由與專業團隊的協助與溝通,依照自己的自主意願,選擇自己想要的醫療模式。它的概念來自於醫療倫理中病人自主權的延伸,而其主要的精神在於醫療人員與病人及家屬的溝通;藉由溝通的過程讓病人與家屬瞭解疾病的變化與醫療的目標,進而選擇出讓病人及家屬都希望的醫療模式。

       醫療環境的改變,醫病關係不再是像以前一樣的父權關係,醫師説了就算。現在強調的是介於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間共同決策的模式。但是目前的醫療模式,大多還是停留在「解釋病情」的模式。我們常以自己的觀點來幫病人及家屬決定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醫療」,但這只是單向的告知而非雙向的溝通。我們希望藉著「預立醫療自主計劃」的溝通模式,對於醫療人員,可以更清楚病人及家屬的意願而給予最適當的醫療,而不是「最大的醫療」。但是,有些人認為在目前台灣的醫療環境下,要照顧那麼多病人,實在沒有時間去和病人及家屬溝通。其實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醫療糾紛都來自於不良的溝通,其實事前的良好溝通比事後費盡口舌去解釋要更節省時間。

       當然,良好的溝通是需要訓練的。我們常常看見一些從事臨床多年但溝通技巧不好的醫療人員。所以在推動「預立醫療自主計劃」時,首先的要務就是訓練臨床人員的溝通技巧。基金會目前已經召集許多專業人員,並召開多次會議,設計有關的訓練課程。我們期待更多人員能參與「預立醫療自主計劃」的課程,讓此計劃的推動能更深、更廣。除了專業人員的訓練以外,一般社會大眾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除了藉由宣導課程的辦理,各種媒體上的宣傳也許是接下來努力的方向。

       最後,除了教育與宣導外,政策面的配合也是「預立醫療自主計劃」是否可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人很贊同「預立醫療自主計劃」的概念,但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有沒有法律上的效力?當然「預立醫療自主計劃」的精神在於溝通的過程而不是簽署什麼文件,不過實務上如果有合法的文件,對於「預立醫療自主計劃」的推廣將會是事半功倍。目前我們只有「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及「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的文件,基金會應與國內各安寧相關組織聯合、並與相關政府單位溝通,使「預立醫療自主計劃」的其他元素也都能得到法律的支持,讓「預立醫療自主計劃」的推廣更加順利,也使所有的病人與家屬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