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態度與安寧療護認知

作者: 
蘇文浩(馬偕醫院安寧中心主任)

 

2012/05/16

       自從台灣開始推動安寧療護開始,安寧照顧基金會就一直致力於安寧照顧理念的推廣。除了持續對於醫療人員的繼續教育,也希望有關安寧照護的觀念能深入一般社會大眾之中。經過多年的努力,也為了瞭解安寧照顧在台灣要繼續推展的方向,基金會委託觀點公司,在2000年、2003年及2009年針對生命態度與安寧療護認知,分別進行了三次量化及質化的調查。追蹤三次調查的軌跡,可以看到台灣民眾在這十年來,對生命的態度有何變化,而對於安寧療護的認知,又有甚麼樣的不同?

       在2009年的量化調查中發現,近七成的人認為「生命是美好的」,而且也表示會「盡一切可能讓生活過得精彩」。相對而言,認同「死亡可以了結人生的痛苦」的比例則只有二成。與2003年及2000年比較起來,台灣人對於經濟的擔憂,首度超過對生死的害怕。另外大部分的台灣成年民眾可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近6成的受訪者表示已準備好接受死亡的來臨,更有8成6的民眾能夠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同樣地,受訪者普遍對於親人死亡的擔心度高於擔心自己的死亡。就歷年來的資料比較來看,整體來說,台灣民眾已越來越能接受「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事」的事實,這也看出這幾年來對於生死學概念推廣的成效。

       至於是否會與親友討論死亡這件事情,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不太習慣跟別人討論死亡,僅有15.5%的人經常或有時會跟親友討論。從來沒有討論過的佔39.2%。而信仰基督/天主教者,對於死亡的討論較不避諱,有29%經常或有時會與親友討論,明顯較其他宗教信仰者高,尤其是道教/民間信仰(11.5%)或沒有宗教信仰者(11.7%)。對臨終病情告知,認為自己需要被告知的比例遠高於,如果是父母,認為需要告知他們的比例。與往年的調查結果並無太大差異。這些表示雖然台灣民眾能接受「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事」的事實,但對於談論死亡仍存在著忌諱。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基金會去年也邀請孫越、張小燕與陶大偉製作了一系列「要看、要聽、要說」的廣告。期待民眾以更正確的觀念來看待死亡,甚至可以更早對於死亡預做準備。

       但是民眾真正知道什麼是安寧療護嗎?調查結果發現「有聽過安寧療護」的受訪者有491位(46%),其中只有60.9%對安寧療護的認知是比較完整的。但針對整體的受訪者來看(N=1068),僅有約28%知道安寧療護是針對臨終/癌末病人給與心靈及醫療的照顧。經過多年的努力推廣,安寧療護已經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認知,即使在鄉鎮地區,也有部分受訪者能認知安寧療護「讓生命末期有尊嚴」的做法,讓「患者本身不要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急救」。而這個基本理念無論在都會或鄉鎮地區,無論年齡層或背景,也是廣受認同的。

       由調查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台灣民眾對於死亡及維持生命品質與尊嚴已有相關的概念,但對於如何推廣安寧療護,並且讓臨終的病人可以在生命最後的階段有最好的生活品質,則是我們繼續努力的目標。目前基金會正在推展「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dvanced Care Planning, ACP),也是針對此一概念而來。我們期待我們的醫療照護不僅是最好的照顧,也是能符合他們對於生命末期所期待的照顧。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