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會客室】轉角遇生機 優雅平衡的靈性人生 專訪賴明亮教授

作者: 
林怡亭(文字工作者) 訪談:張嘉芳執行長、陳怡蓉醫研秘書(安寧照顧基金會)

前言:

賴教授的女兒出閣時,親筆寫了《煉金散記》,
作為給女兒婚宴時送給客人的禮物。

對於賴明亮教授第一個先想到的形容是特別,賴教授的特別並不只在單一的特質。名列商業周刊百大好醫師,賴教授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先後於擔任過成大醫學院副院長與慈濟醫學院院長一職,之後又回到成大醫學院神經科任教,他在談話時隨時能引經據典,展現驚人的文學素養,卻絲毫沒有院長級人物的架子,同時擁有謙遜與溫文儒雅的氣質。賴教授的兩個女兒出閣時,他分別親筆寫了《蘆之湖畔》與《煉金散記》兩本書,作為給女兒婚宴時送給客人的禮物。十多年來,賴教授接觸靈修,同時受佛法薰陶,影響他對諸事的看法,達觀與豁達的思想在與賴教授的對話中不時顯現。

同時身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的賴教授,在1993年賴允亮醫師南下至成大醫院介紹安寧療護的概念,兩位賴醫師在搭乘飛機時發現彼此理念相近,此後賴教授便投入推動安寧療護。2009年,賴教授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經歷過手術、化療,雖然改變了他對於人生的規劃與想法,但病痛之後,賴教授還是不忘患者,對談中不時出現這樣一句話:「我們實在要對病人溫柔一點。」

愛閱讀種子 童年即萌芽

與多數醫師不同,賴教授具有強烈的文學特質,自小對於閱讀、文學、想像的興趣,埋根於家庭教育中。

身為長子,是最初承接到父母關愛的孩子,即便在經濟狀況不佳的四、五零年代,父親的薪水收入並不高,卻仍捨得到台中的中央書局,購買從香港進口的故事書,談起童年也盡是聽母親唸故事的溫暖記憶,這培養了賴教授自己找書讀的習慣,也喜歡寫作文,時時在班上得獎。

對於多數人來說是耗時間的創作與紀錄,賴教授卻一點也不覺得麻煩,他說:「寫東西是創作的一部分,對我來說是有點成就感的。」高中時期,賴教授分別遇到幾位國文老師,包括曾獲得日本小說獎的胡老師,與鼓勵學生背古文的蘇老師,更加深他對於文學的喜愛,讀書、背書對賴教授是家常便飯,甚至還可以說是興趣,父親書櫃中一整套的三國演義在初中他便全部讀完,水滸傳、西遊記、大學、中庸、倫語、金庸小說也陸續在青少年時期熟讀,愛讀書的長子也扮起說書人角色,為底下三個弟弟講故事。

閱讀的嗜好後來更成為一種解除思鄉病的藥。在到成大之前,賴教授曾在美國南卡Charles Town待了三年,在異國收到小弟寄來印順法師的《妙雲集》,或是簡單的《佛法總論》,當大家中午吃飯時間讀著《Time》與《Newsweek》時,賴教授則是讀這些書一解思鄉之愁,對於文學知識的喜愛,也成為佛法啟蒙的因子。

思索人生真義 推動成大安寧病房成立

回到台灣,賴教授在1988年來到台南成大,當時創立神經科的蔡景仁醫師正好是賴教授的學長。由於蔡夫人很早即接觸佛法,時常會帶大家去聽師父講經,某次,賴教授每週固定打網球的禮拜四忽然下了大雨,因為無法打網球,賴教授便跟著去聽課,賴教授回憶起當時:「悟慈師父當時講的是《俱舍論》,這是原來佛陀講原始佛教中相當重要的經典。那天我去的時候已經講了三分之二,但師父一開始花5至10分鐘做摘要,所以一點也不覺得突兀,聽著聽著還覺得很有趣。」這一聽,賴教授聽出了興趣,改了打網球的日子,後來的每個禮拜四都固定去聽經,後來才知道講經的這位悟慈師父也是日本的文學博士。聽經聽了一段時間,賴教授與一些同事跟著蔡夫人皈依,陸續聽了法華經、跟著學打坐,不過回想起來,賴教授形容當時只是〝沾醬油〞:「有時忙或懶惰,就有空時就跟著到處沾一點,也沒有特別深入了解。」

後來賴教授到花蓮慈濟醫學院擔任院長,距離佛法更近,證嚴師父經常強調可以用服務代替修行,服務即是修行的一部份,賴教授在工作之餘偶然也參加打坐,也會聽一些教義、教理,總覺得好像無法悟透。回到成大後,賴教授誤打誤撞接下由醫院同事、志工一起成立的佛學社社長職務,每當社內有師父來演講,身為社長的賴教授當然也不好中途離席,便有更多機會將演講聽完。

1992年,年僅43歲的賴教授榮陞醫學教授,除了少年得志的喜悅之外,他的心中也浮現著種種疑問,賴教授這麼形容:「一般人覺得升教授之後,也可以捧著這個鐵飯碗就做到退休,但我會想,人生就是如此嗎?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怎樣才能服務社會上的更多人?」正好賴允亮醫師在1993年南下成大推廣安寧療護的理念,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賴教授這樣形容著:「聽完中國哲學的課之後就覺得很佩服,正好課程結束後我要搭飛機回台北,正好劃位就坐在賴醫師旁邊,回程的40分鐘,都在聽賴醫師談安寧療護,我在心裡想自己應該有能力可以來做。」飛機上的談話對於賴教授的影響極大,之後在賴教授與成大幾位醫師分工合作、共同合作,有人負責要病房、有人負責籌錢募款、有人負責找設計師,成大安寧病
房在1999年6月12日正式成立。

因為投入安寧療護的工作,2004年,賴教授有機會參加安寧照顧基金會的靈性種子師資培訓,他形容這是很重要的體驗:「在課程中認識學有專精、不同領域的朋友,這些知識分享很有幫助,即使有些老師沒有真正照顧病人的經驗,對我們的建議仍然是很好的參考,可以與臨床狀況相輔相成。」

在這次的課程中,賴教授與呂旭亞老師有了接觸,呂旭亞老師的課程同時開啟了賴教授對於容格的興趣,雖然大學時就曾經旁聽過容格心理學,但旭亞老師第一堂課所談的英雄之旅帶給他很大的衝擊,彷彿裡面有個金礦,非常想要深入。賴教授如此形容這次課程:「那年的因緣一直延續到現在,後來對我生病期間也很有幫忙,更不用說2006年到美國進修的那幾個月對我的影響。」這因緣甚至一路延續至今:「今年我有可能到瑞士追隨旭亞老師的summer intensive course,即便不能加入課程,也可以在蘇黎世的湖邊打坐。」

對賴教授來說,一同參加培訓課程的這些伙伴,是老天送來的禮物,即便平時見面機會不多,幾個月一次的課程都能讓自己沈浸在靈修之中,偶爾見一次面仍然能夠談心,親密感與信任感絲毫不輸給日常工作夥伴,即便後來病榻上想起這些老朋友也備感溫馨,這是因為彼此都能在心靈上有共同能去開發、突破的東西,培養出來的情誼也很特別。

壯年罹患肺腺癌 親友陪伴全心對抗

成大每年都有健康檢查,因公務與讀經繁忙,原本應該在2009年7月就進行的檢查一直拖到9月,還在院內會議上被點名。

收到催促通知單的那天,賴教授一改過去隨手將通知單扔進垃圾桶的習慣,隨手將單子放在桌上,過了幾天,在一個中午的活動空檔,眼角瞥見通知單時,他想去照一下X光也好,「這或許也是一種因緣吧!」賴教授這麼說。事後看到X光片上右肺明顯有一個陰影,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得趕快知會病人」,定睛一看才想起這不正就是自己的X光片。他說:「我們自己看那麼多,一看就知道是cancer了,心裡知道這一刀躲不過、非開不可了。」與X光科同事們會診討論,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掃瞄與正子掃瞄之後,賴教授確定自己罹患肺腺癌,成大也成立醫療小組,嚴謹的為賴教授尋找最好的治療方法。

在手術之前,賴教授進行各種檢查,電腦斷層、正子掃描、腦部核磁共振、胃鏡,要確定癌細胞有沒有轉移的現象。

即便談及自己生病的事情,賴教授仍不改語氣的平緩,他說奇怪的是當下沒什麼特別心情轉折,第一個感覺是遇到了這種事也沒辦法,甚至也沒有心情去想該怎麼跟家裡的老婆大人報告,直到檢查過後確定癌細胞沒有轉移時,賴教授才打電話告訴老婆自己要開刀。然而手術之後,在其中一個淋巴結也發現了癌細胞,因此賴教授的肺腺癌也從第一期變成第二期,手術後必須要做化療。長年的醫師角色突然轉為患者,同時擁有對於疾病的專業瞭解、同時身為患者,賴教授竟能不改其理性,只是客觀的思考自己接受哪一種治療是最好的。

賴教授有肺結核病史,雖然是罹患肺腺癌的高危險因子,但他既不吸菸、也幾乎不下廚,突然從醫生轉變成不同身份,難道不覺得很感慨嗎?形容自己手術後躺在病床上突然失去了時間感的賴教授說:「會覺得所有事情都沒有辦法做,似乎像是退休了一樣,有點不太甘願。如果不要得這個病,應該還可以做很多事情,但開完刀就知道這一輩子所有的世俗的能夠到的大概就到這裡而已,當醫生最輝煌的時候已經過了,有點難接受。」

所幸大女兒一路相伴,尤其在化療過程中,雙週的化療劑量較重,也比較容易出現明顯的副作用。「現在化療的副作用比以前少,因為可以加一些藥物,比方在藥裡加止吐劑,所以化療做了八次,我只吐了三、四次。」賴教授說自己還算幸福,因為也曾聽過其他患者在進行化療時,幾乎抱著馬桶一直吐。而賴教授最小的弟弟,幾乎每天都會到醫院或家裡探望。陪在身邊的大女兒不時觀察賴教授的狀況,甚至一邊學著按摩,而小女兒從美國回來探病時,也會花心思到醫院外找父親可以吃的素食,回想到那段時間,賴教授感性的說:「有親人、好友陪真的有差,這段期間最辛苦的是我大女兒跟小弟,整個療程一直陪著我,老婆大人即使在台北工作,也是每個禮拜下來陪我。」開完刀後,賴教授的弟弟曾一度將探病的朋友都擋在病房外,後來觀察賴教授的體力比較恢復才開放探病。「是家人與親友的力量陪我走過這階段,所以我更覺得病人真的是需要有人陪,自己走過這一遭,就覺得以後要對病人更加溫柔。」賴教授這麼說。

宗教信仰 提升思考正面能量

生病之後,朋友介紹賴教授,在花蓮山上有個師父,教人打坐很不錯。於是2009年12月底做完化療之後,2010年開始,賴教授也開始跟著師父打坐,慢慢調適自己的心情,接受生命的新樣貌。即便對於生病這件事感到有點無奈,賴教授認為至少自己的命還是撿回來了,也沒那麼糟糕,又開始思考撿回來這條命到底能夠做什麼?

病後遇到的這位慧門師父,賴教授說與過往遇到的師父不太一樣。打坐時師父會用參話的方式發問,要大家不需要用腦袋思考,直接回答問題,或者分享過去指導人的經驗。賴教授說自己在參與安寧照顧基金會的靈性師資培訓課程之後,就更open mind的接受廣泛的知識,不論是打坐,或者是生病之後對自己幫助極大的呼吸復健,以及觀想等等,在這段時間都帶來顯著的幫助,尤其每增加一個項目在生活當中,體力與體重便會出現顯著的改善。

賴教授同時認為人在碰到苦難或者遭遇疾病時,是與宗教有連結的最佳時機,宗教、信仰是對抗疾病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因子,然而年輕人多半比較聽不進去宗教的東西,如何在最適合的時刻把握機會讓宗教、信仰成為一個良好媒介相當重要。像是馬偕、慈濟、耕莘等醫院與宗教有連結都是很好的,但多數醫院比較缺乏像是宗教師這樣的資源,如何讓醫院裡有靈性體系的常設人員或志工,協助患者藉助宗教力量,來面對不可知的疾病或者死亡,是未來各醫院可以思考的問題。

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也會因為擁有同理心,而強化鼓勵的效用,而這也是賴教授現階段想要把握機會多做的事情:「有時候病人與病人之間,因為同理,說出來的話更會有激勵的效果。」賴教授接著說:「生死的事情是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的,然而把握每個交談機會,也許可以鼓舞到患者的心情,或者安撫家屬的情緒。」

除了宗教、信仰之外,賴教授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對抗疾病的重要心得,那就是正向思考。每個人的家庭與生活經驗都會影響他對疾病的看法,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事情要抱持有正向思考,事情總有很多面向,抱持比較正向去看,對疾病治療會比較好。他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在做完化療之後,把以前給學生上課時的《祕密》這片電影光碟,拿出來自己從頭到尾又看了一次。也許因為我擁有這麼多人的支持,宗教也讓我比較豁達,當我重新看這部電影時,裡頭提到正向思考的冥想方式,讓我找到很多相通的方法。」

然而正向思考並非一蹴可幾,而心靈狀況往往很容易影響身體健康,賴教授建議不妨逐步轉變。比方醫院如果設有佛堂,不妨在體力可負荷的範圍內去禮佛,或者也可以去醫院的藝文走廊看看展覽,或是到花園小憩一會。他說:「我總覺得醫院在設計上,除了醫療之外,如果可以帶入其他資源,像是藝文展覽的空間等等,不要把醫院只當成一個醫院,可以當成一個美術館或是博物館、音樂廳,國外有些醫院在建造時就會先埋好線路,讓病患可以在候診室或是病房聽到音樂,改變一般人對於醫院是冰冷、死板的既定印象,說不定對病患更有幫助。」

走過疾病 心境更豁達

儘管謙遜的說自己還未能做到完全的自我覺察,但賴教授的生活、個性與思考已受到靈修與佛法的深厚影響,吃素、不亂發脾氣這類在賴教授來說屬於『外在束縛』的層面,對他來說已經習慣成自然,而當有什麼負面念頭起心動念時,在心裡讀一句佛號,或是念幾句阿彌陀佛,也會有效果。期許自己做到像是慧門師父說的『動中禪』,即便在行走時也能隨時注意自己因為看到什麼事物、動了什麼念頭,同時提醒自己,是他最近的境界。

目前仍十分重視休養身體的賴教授,走過手術與化療後,瞭解到人的力量真的有限,過往在事業當中的雄心壯志,現在暫時不排在第一順位,而是以自己的身體與親友關係為主。面對癌症疾病具有變化性強,有轉移或者復發的特性,該如何找到對抗疾病的動力?賴教授說:「我們學安寧的人,大概都知道let go的重要性,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對抗、何時該放手。」在看慧門師父的錄影帶時,賴教授也意外找到解答。曾有個修行者問師父,什麼時候是適合出家的時候,師父想了想之後笑著回答說,每個人都需要出家,端看你是要自願出家,還是被抬著身體出家。

「我剛看到這一段時楞了一下,覺得師父實在很幽默。師父教我們的看化禪裡也提到,一個念頭的生滅就如同一個輪迴,當我們能將自己念頭的生滅看得很清楚的時候,並抓出念頭背後的真實自我時,就是禪宗講開悟的先決條件。」賴教授接著說:「現在的直覺是我應該還是可以努力的接受化療,但不論癌症是否會復發,將來還是會面臨死亡,而我們自己能如何好好的面對。」

生病是自我覺察一個很好的時機,而學習禪坐的部份原因是為了未來面對死亡的態度能夠更坦然,賴教授認為,一個人的修行有幾分功夫,騙得過別人卻騙不了自己,修行不能空口說白話,所以也一改過去沾醬油一般的修行方式。但就在問自己什麼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或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師父回答賴教授,不需要一定要有很深的開悟,也不需要給自己很大的修行壓力,現階段能夠透過打坐讓身體盡快恢復才是最重要。

師父說得直接了當,賴教授也豁然開朗,「對目前的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所以我用呼吸復健來調養身體,如果再有時間就練習打坐,再有空就看看師父的錄影帶,其他的事情先是暫時擺在後面一點的位置。」為了怕體力負荷不了,賴教授的女兒還規範出賴教授日常生活常做的事情的積點,像是聽經可能是一點、看電視影集可能是一點,而每天賴教授動腦傷腦筋的總時間絕不能超過兩個小時。在父女倆的討價還價之間,也讓賴教授感受到女兒的關心。

靈性平靜 身體更健康

經歷疾病,賴教授對於靈性成長課題更有心得,他認為:「雖然並非每個人都對靈性成長感興趣,但一個人有這樣的接收器時,我就想盡量讓他吸附到這方面的知識。」賴教授說,但一個人的靈性很不平安時,很多事情都會有問題,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影響,回想自己生病前一年,因為太忙、太累,不論是身體的疲勞、心理的矛盾或是精神上的不滿足,自己都沒有好好去排解,賴教授更強調:「也必須為自己負責,是自己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與心理。」

在住院期間,賴教授幾乎天天到佛堂禮佛,心境也能盡量維持比較開朗的狀態,雖然雙數週的化療療程比較辛苦,全身無力甚至無法上樓,但因為知道佛菩薩就在不遠處,或者對其他宗教信徒來說,耶穌基督、阿拉就在那個地方,在心中知道有人照顧的感覺,比起一個人茫茫然的感覺差很多。賴教授強調:「所以我覺得靈性的部份還是可推廣,而個人的觸角,尤其是醫療從業人員需要有更多人接受訓練。」因為自己曾經接受靈性種子師資的訓練,覺得自己許多領域因而開放出來的賴教授這麼說。

雖然生病也是自我覺察的好時機,但身體健康仍然是維持生命、生活品質或是生命價值最不可或缺的,所以賴教授也再三提醒,不能忽略健康檢查,至少每兩、三年要做一次檢查,別錯過疾病治療最好的時機。除此之外,賴教授也提醒大家不要太累,現代社會幾乎人人工作都忙,一定要找一個能夠抒發、放鬆的方式,正常吃飯、睡覺、睡飽一點。「大家的自我覺察與放鬆同樣都需要學習,身體一定要顧好。」賴教授親切的這麼說。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