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或許… 《死後40種生活》讀後感

作者: 
李秀惠(耕莘醫院社工師)

 

2010/05/14

       「死後的世界」究竟會是如何?是回到天主沒有痛苦分離、喜樂充滿的天堂,抑或是佛陀的西方極樂殿堂,還是掉入萬丈深淵的十八層地獄、六道輪迴之中,為有信仰的或是文化經驗中描繪出的死後世界可能的樣貌,也可能是無神論者所指回到沒有、歸於原來…。

       透過作者神經醫學大衛‧依葛門博士精采的筆觸描述,及依卡魯斯生動的繪圖搭配,讓死後的世界顯得奇異有趣,且不是那麼地遙不可及。同時也蘊涵著耐人尋味的深義。

       如果死後世界是一生當中的總合表現,又如錄影重播一般的記載,我真要想想到底自己做了那些有意義的事?又花了多少時間沉迷於無聊的暇想上…,有時入睡前,回想今天到底做了些什麼?都會有一陣的迷惘困惑、懊惱、不安,有時也會掺雜一些成就與喜悅,如包含了7個小時的睡眠、10個小時的工作(2小時聽他人說話、2小時說給他人聽、1小時上下班交通、1.5小時講電話、1小時吃飯、2小時打電腦、0.5小時發呆)、3個小時看電視又發呆、1個小時和家人談天、半小時祈禱…,有些時間記不得做了什麼,光是這樣倒帶一天的人生時光,早已叫自己感到吃驚、羞愧、又吃力;但又欣慰其間能遇見一些人、學習一些事,從陪伴臨終病人與家人經驗、在與醫療團隊伙伴身上,我經歷了寶貴的人生故事:在死亡到臨之前,他們如何珍惜每分每秒相聚的氣息去感謝、說愛與道別,有時也會拼命掙扎、彼此怒吼,無非都來自於有限的自我、分離在即的壓力與痛苦不捨,以至於大限將至時,失去了耐心、等待和好的契機,剩下的就徒增更多的悵然、遺憾與追憶罷了!但也在這同時,遇見人與人之間最原有的愛與寬恕,一種真誠的、尊重用心的相待。在臨近死亡的場域裡,有失落、有傷痛無奈,但也存在著許多的「愛的信息」。

       大環境從最近幾年來全球各地天災人禍不斷,911的重擊震醒了世界和平鳴聲、接二連三的地震、海嘯、暴雨風災…,一再警惕著全民做環保、愛地球的行動,刻不容緩!在我們的美麗島上,同樣的一場風災水患、走山土石崩塌奪走了寶貴的生命,摧殘了幸福的家庭…,這些就發生在我們的周遭。小至我們個人與家庭,不時也上演著大大小小的逆境與苦難,有家人失業、為疾病所苦、為死亡分離而哀傷,沒人能倖免,但多數的人也都努力、堅韌的活下去,為彼此的幸福喜樂而前進著。「如果當時我可以選擇不同的治療,或許她(他)還活著。」「如果可以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叨唸他,而是告訴他:我愛你。」…許多時候,總是在失去後,才喚醒心中真正想表達。作者在「THE UNNATURAL非自然死亡」中提到「…沒有死亡,人生就沒有動力。…讓人感激的不只是生命變得有限了,而且大限之日若能突如其來,人類會更有動力珍惜當下。」感謝每個人、每件事,在觸發自己有感受覺察時,認真、惜福的看待每一當下,或許無需這突如其來的重擊,我們即能從此刻開始。

       不知道需要多久的時間,面對多少誘惑、苦惱、惡習,經歷反覆憤怒、猜疑、因自由選擇而產生的恐懼與憂慮情緒,我們才能真正體悟逆境、苦難,還有死亡其實都是包裝起來的祝福,但我深信萬物都在追尋,我們也不能逃避。孔老夫子不就早早告訴了我們:「未知生,焉知死?」重要的是該怎麼善用光陰才是上策吧!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