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悲不再傷】開啟一扇窗 讓悲不再傷手冊-給傷慟一個出口

由於悲傷會用各種型式出現,有時它是自責、有時它是罪疚、有時它是生氣、有時它是
哀淒、有時它是痛心、有時它是輕鬆與解脫...,無論什麼情緒,它們都是悲傷的記號,也因
此不斷提醒著我們失落的存在。

在經歷這些情緒的途中,又往往可以感受到一股想逃離、想掩蓋的衝動,如果一切不發
生是多麼美好的事,如果事情能重來又會不會更好;這樣的衝突就在心理反覆出現。

一直到悲傷找到出口,悲傷的感覺隨著時間漸漸清晰,我們也愈來愈清楚自己失去了什麼,然後我們開始發展自己的應對悲傷能力,在面對往後生活裡的挑戰,我們知道了自己已有了什麼樣的能力。 

碰觸悲傷是不容易的,因為那種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所以我們更需要柔軟的心,強而有力的同理心,以及不斷的自我內在對話來對待它。 

一些合適的方法有:
如能在痛苦時……
給自己一些時間允許自己處在正常的悲傷情緒中。悲傷情緒不會一下子遠離,所以需要時間整理,讓自己停留在一些情緒中,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

瞭解自己的環境中所擁有的支持與資源有那些。有時候我們需要找到可以分享的人,有時我們需要可以一起休閒娛樂的人,了解自己身邊有那些人事物可以運用,在憂傷時可以多一些力量。 

找到安全的方式和他人分享。許多方式會讓我們擔心分享會不會讓自己更糟,但“說”是一個照顧自己情緒的合適方法,所以安全的方式與環境能讓我們暢所欲言,更容易達成宣洩的目的。

處在不適合面對悲傷的環境時,可以告訴他人自己需要獨處。反之不合宜的環境會使我們擔心自己情緒表現的適不適當,有時獨處是必要的,如果在需要獨處時能告訴別人你需要獨處,有助於別人瞭解悲傷者的需要,而自己也不會被不當的打擾。 

瞭解自己傷慟的根源或特定的原因,並找到可以協助自己的人。如果自己的傷慟老在某一個原因或根源停滯,有無法自拔的感覺,則需要找到可以協助自己釐清問題的人,瞭解情形的親友、專業人員等皆可。

和其他家人朋友共同回憶及分享,整理逝者對自己的意義。逝去的人是我們的親友,因此他對我們而言在生命中必佔有重要的位置,懷念他們的點點滴滴與回憶他們給自己帶來的意義,會讓自己對失落有其他不同的詮釋,對自己的生命也會產生新意義。

藉由適當的運動或休閒方式,放鬆自己的身體與緊繃的心情。保持自己日常生活中放鬆與休息的方法,讓自己仍有空間暫時離開失落的情緒,情緒有所轉換,情緒較不會糾結在其中。

特定節日或夜深人靜難以入眠時,發展一些方法以因應哀悼的心情。例如在心理對逝者說說話、寫寫信,在特定的節日至墓地或碑前用自己的方法哀悼,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還需要時間與空間讓心情沉澱。

未曾表達的潛藏感情需要找到解決或宣洩的管道。有時候我們會有未曾說出的一些負向心情,例如對逝去親人的罪疚、生氣、不甘、遺憾等;或不會表達的正向心情,例如我們想念逝去的親人,我們愛他、感恩他等心情,都需要找到解決或宣洩的管道。

多喝水並保持食物的攝取。正常的飲食與水份是保持生理平衡的方法,即使在悲傷情緒下如此做有時有困難,但仍可鼓勵自己儘量不脫離常態的吃喝。 

需要提醒自己的是:
情緒是主觀的,所以每一個人面對傷慟時都會不盡相同,不需要勉強自己和別人一樣。 情緒可能與事實不符,但對個人而言是真實的,仔細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將有助於重整悲傷的經驗。

情緒有推動行為的力量,且正向(如快樂、懷念)與負向(如憤怒、哀傷)的情緒皆會在心理達成一種平衡狀態。

情緒沒有對錯可言,如果評斷自己該有或不該有怎樣的心情,反而造成加俱傷慟。情緒常是暫時的,可以因疏導而減輕。疏導情緒可用直接的方法(即說出來、寫出來、哭出來),也可以用間接的方法(如運動、寫作、音樂)。

未經疏導的情緒則可能壓抑或轉移,進而產生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及行為,變成困難的悲傷,此時就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了。

比較不合適的方法與理由是:
很快找尋一種替代傷慟的人事物來轉移。過份忙碌會無法照顧自己的需要;趕快找一個人填補會使人失去自我價值;甚至喝酒、使用藥物麻醉自己都是使自己落入更無法自拔的情境。

告訴自己要堅強、要勇敢,而避免去接觸自己脆弱的一面。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原動力,以便在遇到挑戰的時候,得以有力量繼續向前走,有時過份要求自己快快站起來,反而使自己更不舒服。

時間可以治療一切。時間一久,雖然悲傷也會隨時間而漸漸淡化,但是若碰到類似會引發情緒的情形,發現悲傷仍然存在時,內心會有自責與內疚,認為自己怎麼一直無法渡過,反而使自己難過加劇。

不允許自己哭泣。眼淚是疏發情緒管道之一,強忍住哭泣會抑制自己的感覺,久而久之便呈現不在乎自己的需要,他人哭泣時自己也可能會覺得不知所措。

用忙碌來麻痺自己。處在失落的狀態中,總覺得需要有東西來填滿,往往忙碌或工作就變得自然而然的轉移方法,但是總也在平靜不忙碌時會特別感受到空虛與寂寞,相形之下多數感覺似乎只是假象地被忙碌掩蓋。

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以彌補失落的空虛、或用來取代失去親人的痛苦。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想法一直出現(例如人都已經走了,我怎麼也不能挽回,如果我當時能...就好了,所以我不值得過得比逝者更好的生活),隨即茶不思飯不想的行為便一直持續,並且無法脫離如此傷害自己的情境,有時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在悲傷中,我們不用以下的話來安慰自己:

  • 別難過了
  • 別再哭了
  • 要堅強、要勇敢
  • 時間久了就沒事了
  • 人生就是這樣,有失有得,以後會更好
  • 忙一忙就可以忘記痛苦
  • 失去親人的自己怎麼可以過得很好

 

我們可以用來支持照顧自己的話有:

  • 辛苦了
  • 難過是自然的
  • 我的悲傷是重要的,我可以和它共處
  • 有時也許哭出來會好一點
  • 我很想念他也很懷念他
  • 雖然他離開我有被遺棄的感覺,但是他還是在我的心中
  • 這是一個困難的時刻,可以給自己多一些時間
  • 我現在的心情是……

 

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走出悲傷?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經驗與歷程,所以走出悲傷的體會也需要給自己時間慢慢整理,當悲傷情緒的體會愈清楚時,漸漸也能瞭解自己面對悲傷的模式,有些模式可以帶來走出悲傷的力量,有些模式則會削弱這樣的力量。如果我們增加經驗悲傷的力量,讓阻礙悲傷的模式有些改變,面對悲傷時便有不同的體會,更進一步或許也會有新的領悟與新的覺察。

記得,每一個人面對悲傷的方法與步調都是不一樣的;大人、小孩也都會有自己的方式。分享常常可以降低孤單與焦慮,也是照顧自己與支持他人的方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