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愛的人死亡,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大的失落,因為我們的生活與這個人有太多在一起的部分,不只是具體的(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還包括情緒的共同分享與分擔(快樂、哀傷、生氣、沮喪……)。
而失去的也不只是一個生命而已,它可能隱藏多重的失落,例如失去對未來的希望、夢想、失去一份關係、失去穩定的生活等。
所以,當所愛的人死亡,伴隨而來的感覺便是悲傷的情緒;一種生命遭受破壞及不完整的感覺。
每一個人因悲傷而反應出的行為會有所不同,有的人會不斷哭泣、有的人會麻木恍惚、有些人會憤怒指責、有人可能會一直不停說話,這些行為沒有對錯之分,它可能來自於個人面對失落時的行為模式,或者是紓解內心因悲慟引發的壓力。
當所愛的人死亡時,悲傷的感覺和反應是最大的,一個好好的人剎那間的消逝,任怎麼哭喊都喚不醒,也不能和你再說話,一時間是非常難接受的。
之後,會面對許多必須要處理的事,例如喪葬處理、戶籍死亡登記、住宅內死者遺物整理,這會讓自己一次又一次面對親人死亡的事實,雖然意志力讓自己處理了許多事,但悲傷的感覺卻一直累積,很怕自己一個人獨處或夜晚睡眠時,親人的面孔、話語會一直湧現,生活無法找到新的起點與方式。
約半年之後,新的角色及生活會漸漸步上軌道,對生活會重新找回一些可掌握的感覺,但仍會常想起逝者,心痛及思念的感覺仍然存在,但強度沒有像剛遭遇時一般。自己可能會有一些疑問:為什麼我還是這麼難過?什麼時候自己不會再感到這麼悲傷?
有些人可能會急著讓自己看起來不這麼糟,原因可能是怕別人擔心、怕自己因心情沉重找不到生活動力或者別人不了解而不願再談論。正因為如此,孤單、悲傷的感覺常一個人承受,無人可了解。
在一些特殊節日,悲傷的感覺也會再回來,例如祭日、死者的生日,或與死者有關係的節慶(父親節、母親節、兒童節)、習俗裡團聚的節日(過年、端午節、中秋節、聖誕節)等,都會想到過去與死者的種種回憶,對生命的不可掌控仍會有些感嘆及無奈。
最好面對悲傷的方式是不壓抑並且面對它,當你了解它、認識它時,它就被你掌握住,比較不容易傷害到你了。
許多人的悲傷久久不能復原並具有毀壞性,正是因為恐懼它,並且花了許多力量壓制它,往往使傷害的力量更大。常見的情形有酗酒、藥癮、用過多的工作麻痺感覺、告訴自己過多的命令(不要哭、趕快站起來、一切都沒變......),甚至把自己與社會隔離,內心許多想法無法與別人談論,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如傷人或自傷)。
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皆會面臨喪親的經驗,若處理得好,這經驗會幫助我們的生命增加韌度,並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本質,並且能教育我們下一代有能力去面對失落與分離。
若你想從悲傷中復原,首先,就從了解悲傷開始,並且學習與它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