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資料顯示,去年安寧病房住院人數共10167人,其他病房接受安寧共同照護有13475人,安寧居家僅4984人,顯示國內安寧療護仍以住院病人為大宗。本月起,健保居家安寧新制上路,增加社區化安寧居家療護給付,基層診所找到有做安寧緩和醫療的醫院當作後援,即可提供社區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已不侷限在醫院和病房內。
健保署主任秘書蔡淑鈴指出,健保1996年起陸續推動安寧居家、安寧住院、與安寧共同照護給付模式,涵蓋的病患從癌症末期、漸凍人,擴及到慢性肝病肝硬化、心臟衰竭、肺病等共10類重症末期。
蔡淑鈴表示,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多數長者希望在地老化,返家善終,安寧療護界也積極推動社區化,促使健保署思考,安寧照顧不應再侷限在醫院和病房內,應直接由社區提供服務,因此邀集專業團體召開多次會議,在現行安寧居家療護服務(簡稱甲類),再增列社區化安寧居家療護(乙類)給付。
乙類社區化安寧居家療護放寬了教育訓練時數,基層衛生所、診所或居家護理所的醫師和護理人員在接受共10項13小時的課程,加上臨床見習8小時,找到有做安寧緩和醫療的醫院當作後援,即可提供社區安寧療護。「重點是不搬動病人,由基層醫師和護理人員把安寧送到家。」蔡淑鈴說。
然而,降低專業訓練門檻、是否真能擴大基層醫護人員參與,已在居家安寧深耕的醫療人員提出他們的觀察和疑慮:
疑慮一:大醫院團隊 人力難供支援
目前安寧療護資源多集中在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光是病房服務和安寧共同照護,人力已捉襟見肘,只能提供本院出院、且限制車程時間的少量居家服務照護,遑論支援其他基層院所的居家安寧。
「台灣最早投入安寧療護的淡水馬偕有68張安寧病床、台大有17床、耕莘17床,居家安寧僅能服務十幾個病人而已,怎有辦法再撥人力協助診所做安寧?」一名資深安寧醫師直指問題核心。
疑慮二:訓練時數短 服務品質有疑慮
過去從事居家安寧療護的醫師或護理師必須上完80小時基礎教育訓練課程,新制的社區安寧將基層醫療院所的醫師、護理師教育訓練時間縮短為13小時,臨床見習過去8小時。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勝堅直言,在社區做安寧,須花時間建立醫病信任,再和病家談DNR(Do Not Resuscitate,放棄急救同意),教會家屬學會病人身體舒適照顧,嗎啡止痛藥物處方、判別病人是否進入臨終階段;團隊還要提供瀕死前密集照顧、病人往生後家屬的悲傷輔導等,「要靠13小時(訓練)學會,很難。」
發展居家安寧服務必須和社區民眾緊密結合。
疑慮三:給付打七折 基層意願恐不高
安寧緩和醫療需由一定專業訓練的團隊才能進行。
健保給付社區安寧療護,是以現行安寧居家訪視70%支付,還要24小時on call(待命),基層院所的醫療人員,白天工作繁忙,萬一收案的末期病患半夜有狀況,還要接電話甚至到病人家給予緊急處置,有幾個開業醫師能這樣做?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安寧護理臨床教師劉曉菁表示,安寧居家關鍵重點是要會判斷病人狀況,提前給家屬衛教。譬如進入瀕死的病人,呼吸常會有嘎嘎聲音,不需要抽痰;又如病人可能腫瘤破裂出血或吐血,最好先準備深色床單毛巾覆蓋。「如果沒有事先衛教,一旦病人出血、大喘、意識不清哀鳴,家屬就可能半夜討救兵,或者乾脆把病人送到醫院,違背病人想在家往生的心願。」
疑慮四:體系未整合 民眾將無所適從
台灣65歲以上老人失能比例近兩成,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者多達33萬,若以病人為中心,及早認識預立醫療自主計畫與推廣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預約有品質的善終,才能提升全民生命品質與節省社會照護成本與醫療支出。
但目前長期照護體制和居家安寧各做各的,病家對居家照顧、居家護理、護理之家、安寧居家等各類服務、適合條件、申請方法弄得團團轉,無所適從。
新北市去年7月開全國之先,宣布實施社區安寧療護,結合88家醫療院所加入,但上路五個多月,沒有診所參與,加入的醫院團隊也未收案,仍維持做先前一般居家護理業務,也預告了健保給付新制也可能面臨「宣誓大於實質」的相同命運。
日前在「安寧緩和醫療北區學術研討會」上,新北市一名有心想做社區安寧的開業醫師坦言,看到衛生局、健保持續放出利多,也對安寧醫療人員照顧偏鄉老人在家往生而深受感動,然而要一個長期看感冒、高血壓的醫生走出診間到病家做瀕死照顧,「還是怕怕的,也捨不得(診所業務)」,目前只是私下向附近醫院的安寧個管師請益。
期許:因地制宜 吸引有心人投入
從事安寧療護除有愛心,還要小心。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馬偕醫學院教授賴允亮醫師指出,「台灣安寧療護以住院病人為主,是有歷史淵源的,」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公醫制度國家,安寧照護順著社區照護體系延伸發展;但台灣1990年推動安寧照顧時,正值大醫院蓬勃發展時期,從馬偕醫院成立第一個安寧病房服務癌症末期病人開始,各院都由住院服務展開安寧療護。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放射種瘤科主任翁益強指出,社區服務才能延伸安寧療護的力量,他曾年到英國參訪安寧療護之母、桑德絲醫師(Dame Cicely Saunders)醫師創立的聖克里斯多福醫院,該院僅48張安寧病床、服務的居家病患竟超過2千人,可見英國的末期病人在家裡接受安寧照顧極為普遍。
健保社區安寧新制雖有質疑聲音,但賴允亮抱持樂觀看法,他認為:「正因為給付不高、誘因有限,更可號召真心想照顧在家受苦病人的基層醫護人員。」
賴允亮期許,從事安寧療護除有「愛心」、還要「小心」,從實務累積經驗,進而做研究發表實證,才越做越有「把握」,推動社區安寧一步步往前走。翁益強則認為,台灣應因地制宜,發展出各據特色多樣化的居家安寧模式,才有助於病人在家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