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病人的靈性需求與存在議題 / 陳怡如 靈性關懷師

作者: 
陳怡如 靈性關懷師

 

我們每個人都有遭逢絕境的時候,當我們面臨這異想不到的打擊或重創的時刻,常常會強烈的動搖了我們原有的生活態度或價值觀。像是ㄧ位小時家境窮苦,但ㄧ直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學位及待遇優渥的職位,也建立了幸福美滿的家庭的先生。但九二一大地震一來,家人和房子毀於一旦。這時,一直相信人定勝天的他,發現人再怎麼樣努力也比不過老天爺的ㄧ個大玩笑,所以從此變得宿命、怨天尤人。

面臨絕症的病人也是ㄧ樣的,當他們的生命無預警的被宣判了死刑,當他們經過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ㄧ波波折騰,為了自己的生命而努力抗戰,最後卻被告知藥石罔效;當準備退休安享天年的時候,或是正值年輕孩子尚幼的時刻,一發現已經無法手術或治癒。這個時候他們的內心常會不斷的吶喊、詢問著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要現在發生?」在詢問這個問題的同時,他們心裡可能泛起無數可能又無法讓人滿意的答案,有的人會想:我就是倒楣,碰到了這樣的事情!也有的人會認為一定是我上輩子造的孽所以這輩子要來還債的;更有的人可能覺得這是老天爺的處罰;或是覺得上蒼要藉由痛苦教我一些事情。當然也有的人選擇不去想疾病或死亡的事(Foley, 1988)。

而隨著病情不斷的惡化,生理上功能的受限與衰敗、心理上的煎熬,另ㄧ個問題也可能浮現在心版上:「為什麼要讓我這樣的活著?這樣的活著有什麼意義?」這個意義,活著的理由,並不是我們可以給病人答案讓病人的生命瞬間由黑白變成彩色。我們可能知道很多有力的理由,因為你的家人需要你的陪伴、因為時間還沒到,我們不能決定活著的長短,只能盡量讓生命活得有意義!這些答案雖然很棒,但是卻是屬於我們的。每位病人,他們的心裡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力量與希望,但是這需要一些時間陪伴他們一起找尋出他們自己活著的理由。

那我們可以怎樣陪伴他們找尋這份力量與希望呢?我想,我們可以先試著了解,了解他們的心,貼近他們的心,聽聽看他們需要什麼。在靈性上,我們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看病人的需要,病人自我內在的、人際關係間、超個人的關係及與環境的關係(Stoll, 1989)。首先先來談談病人自我內在可能會有什麼靈性的需求!正如開頭所提及的,病人可能會需要一些活著的理由與希望,我們可以在照顧病人的同時注意病人是否有發出求救的訊號,像是病人主訴:「我覺得活著沒有希望了,沒有人可以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或是露出絕望的眼神,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另外,病人也需要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常常病人會發出的聲音是:「我不想要活了!我活著只是連累家人!」。ㄧ直以來,病人所扮演的角色因為生病ㄧ個個被剝奪了,失去了病人長久以來的能力與角色,病人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價值。這時幫助隔床的病友,和他們分享患病的心路歷程,或是幫忙護理站整理環境、餵魚都能讓病人感到自己是有用的。

人性的尊嚴對病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他希望被看成「人」,當成「人」來尊重,而不僅僅是「瀕死者」或是「很多症狀與疾病的綜合體」而已!我們可以藉由簡單的關心問候,尊重他身體的隱私,及和他聊聊他的往事,讓病人體會到自己是有尊嚴的活著!我們也常常忽略了病人是需要表達他們的感受的,仔細在病房觀察看看,也許因為病人虛弱或說不出話,查房問診的時候,回答的往往是家屬,病人的回答也是依著醫生或護理人員的問話,很少有人真的可以坐下來問問病人:「你今天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心情怎麼樣?」病人是需要有人可以跟他談心的,每天每天病人都有許多不同的感受、情緒與擔憂,也許是對於病況、也許是對於死亡和分離,有人真的願意關心他,聽他談談心聲,不但可以幫助病人排解心事情緒,也可以協助病人藉由語言表達釐清自己的想法與思路。

病人和人際關係有關的靈性需求,首推需要原諒他人及被原諒。病人在生命最後的這個階段,許多心裡曾經有過的愛恨情仇都浮現心頭,罪惡感與憤怒常常會引起生理或心理社會上的失落。這時「促進關係的和好」對病人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樣他們可能才更容易感到平安。另外,他們也需要去面對失去摯愛的人,他們渴望離開後家人能夠記得他們,把自己放在心裡一個特別的位置。他們也會擔心活著的摯愛的未來,所以盡可能安排親人未來在生活上、經濟上的支持與協助。

如果病人相信有一位神或者佛,他們常常會需要體驗到上蒼是慈愛的,是會保佑我的。病人生病以後,有的人會因為覺得被上蒼懲罰,或是因為感到上天棄他不顧,而失去了一直以來在信仰上強而有力的支持。他們也需要能夠維持原有的宗教儀式,讓他們能夠繼續經驗到上蒼的存在和由天而來的力量與平安。在環境中,病人需要感到自己是屬於這裡的一份子,覺得自在,讓病人參予一同一些家庭活動或病房活動,或是把病房佈置的像家的感覺,都能協助讓病人感到自在。另一方面,體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及美,也是對病人來說重要的事。他們需要能體驗大自然,哪怕是一棵樹、一聲鳥鳴或是一陣和風拂過都能讓病人得著一點活力和力量。

病人在看到生命盡頭的時候,他們開始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生命,也開始去找尋自己活著的意義,但是這卻不是一件易事。每位病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特別,這些靈性的需求也並非均適合每一位病人。唯一去體會認識的方式,只有更走進他的生命,看看他過去是怎麼活的,生病以來的辛酸血淚,他的個性,他對生命的態度。當你真的嘗試著這麼與一位病友相識,你會發現,你也開始在生命的這條路上探索自我的生命之道!

 

考文獻
Foley, D. P. (1988) Eleven interpretations of personal suffering.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7, 321-328.

Koenig, H. & Pritchett, J. (1998) Religion and psychotherapy.In H. Koenig (Ed.), Handbook of religion and mental health(Chapter 22). 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

Stoll, R. I. (1989) The essence of spirituality. In V. B. Carson (Ed.), Spritiual dimensions of nursing practice (p.p. 4-23). Philadelphia: Saunders.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