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余廣亮提供
那年去貴州義診,在我的記憶裡至今還保留苗族青年依依不捨的表情。
因為聽不懂苗族話,待在貴州的那幾天,每位醫生都被分配到一名小翻譯。我的小翻譯很少見到外地人,所以顯得特別興奮,整天黏著我,比較讓我摸不著頭緒的是,打從第一天見面,他就開始為我的離去進行倒數,他會很熱心地告訴我:「你還有五天就要走了!」、接著隔天又說:「你還有四天就要走了!」直到要離開的前一晚,從小翻譯臉上難掩的沮喪神情,我才察覺原來他是在為即將到來的分離感到憂傷。
小翻譯對於分離的事實無能為力,但我相信他在一邊數日子的時候,一邊也同時珍惜著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分鐘,後來我們的回憶也因著他的「珍惜」變得豐富。
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成為一個提醒。人的生命有什麼、沒什麼,往往不是取決於命運的安排,而是在於我們懂不懂得去珍惜每一個當下。
「生命被壓縮到最後一刻,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我時常拿這個問題問自己,也問周遭的人,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想和最親愛的人在一起。然而我們的想法並沒有反映在自己每天的行為上,我們汲汲營營於事業、金錢、權力和美貌,反而時常忽略自己靈性上最大的需求其實是尋找關係上(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以及與天的關係)的安全。
所以,每當我從事臨終關懷服務的時候,我都會試著去打探病人心裡頭最深的「盼望」與「遺憾」,我希望激起病人說出自己最在意的一件事或是一個人,因為我真切地認為,當一個人的心願被完成或是遺憾被撫平,他才能走得平靜。
有這樣深刻的體會,是因為一個罹患癌症的老先生。那一次,我把相同的問題丟給老先生,他斬釘截鐵回絕我:「沒有!」但他的太太在一旁卻憂憂地說:「有啦!他弟弟。」結果換來老先生嚴厲斥責。我私底下向老太太打聽,才曉得老先生與弟弟年輕時因分家產鬧不和,已經三十多年沒連絡。
透過一些關係,我得到老先生弟弟的連絡方式,也幸運地與他見到面,可是我一提起老先生的名字,弟弟馬上板起臉孔。為了稱職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我只好故意跟老先生的弟弟說:「你哥哥日子不多了,他真的很想見你一面,你能不能去看看他?」弟弟重複問了好多次:「真的嗎?」最後才勉為其難答應。因為有弟弟善意的回應,我趕緊去詢問老先生的意願,得到老先生首肯後,我於是著手安排兩人的會面。
我永遠記得他們見面時的情景,看著哥哥孱弱的身軀,弟弟在病房門口愣了一會,才慢慢走向前握住哥哥的手,兩人都沒說太多話,只是彼此問候,他們把沒說出口的話,化成內心情感的蠕動,那一刻他們都釋懷了,再也沒有恨。幾天之後,老先生面容安詳地離世,我慶幸能夠抓緊機會幫助老先生達成心願,讓他在人生謝幕時心裡頭沒有遺憾。
假如有一天,我們說再見,我們一定不希望有來不及彌補的遺憾;假如有一天,我們說再見,我們一定不希望後悔太晚說出:「對不起」、「謝謝你」以及「我愛你」。推動臨終關懷的目的,不是只侷限於關懷臨終病人,它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應該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過,看重每一天的時間與生活。
現在開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這樣的練習,好好地想像自己的死亡,透過認真面對自己的死亡,進而挖掘自己的內心,你會發現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將一一浮現。很多事情我們都會事先準備,為什麼唯獨死亡我們不去準備?當你提早思考死亡,你會開始整理你的人生,你會懂得把握剩下來的時間,因為你的珍惜,你的人生就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