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新訊】安寧照顧基金會 點燃靈性關懷的第一把火炬

作者: 
梁雯晶  圖|安寧照顧基金會

2006年,安寧照顧基金會舉辦靈性關懷研討會,
邀請國內外學者共同參與,逐漸梳理出本土化的靈性關懷模式與架構。

在台灣靈性關懷還處於難以明確定義的時期,安寧照顧基金會率先匯集專家學者,凝聚屬於本土靈性關懷的共識,多年來持續辦理相關人員培訓課程,逐漸點燃靈性關懷的點點薪火,期待能成為台灣醫療照護的核心價值。

1990年自台灣發展安寧療護觀念以來,醫護人員始終致力於提升身、心、社的照顧,十個年頭過去,靈性關懷仍被視為末期病人照護最末端,甚至劃分於宗教範疇。

成立靈性學苑 建構本土化靈性關懷系統

到了2001年,安寧照顧基金會看見台灣在靈性照顧上的不足,決定建構屬於台灣本土靈性關懷的系統理論與臨床照護模式,因而啟動「安寧療護靈性關懷人員培育計畫」,於北部及南部開設「靈性學苑」,以讀書會的方式邀集包括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與回教的專家學者,以國外靈性關懷的理論為基礎,建構出屬於台灣本土的靈性關懷模式與架構。

而當年參與靈性學苑的學員,現今多已成為台灣安寧界的中流砥柱,並在各自的領域中持續推廣靈性關懷的觀念。「當初靈性學苑所建構的基礎非常扎實,相信直到現在,對於當時的學員來說仍應受益良多。」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表示。

靈性學苑的成果在2004年再度推動「安寧療護靈性關懷人員種籽師資培育計畫」,將靈性關懷模式梳理成為具有系統架構的課程,並以工作坊的形式培育更多的種籽師資。

2007年計畫更名為「靈性關懷研究發展小組」,受訓對象擴展至安寧療護團隊的各職類人員,如醫護人員、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等。期待這些學員在完訓、回到工作崗位之後,能將靈性關懷的觀念運用於臨床實務上,落實靈性關懷,帶給病人更完整的全人照顧。

跨越宗教 以天人物我的觀念解釋靈性關懷

安寧照顧基金會的靈性學苑,點燃台灣靈性關懷的第一把火炬,且與各界達成靈性關懷應跨越宗教的共識後,轉化為無數的薪火逐漸擴散出去。

安寧照顧基金會以趙可式教授「天人物我」的架構,再融入台灣本土文化特色,解釋靈性關懷概念。「天」與信仰及生命價值觀有關;「人」是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例如家庭、愛情、友情;「物」主要思考與大自然的關係,引導病人在環境中感受到自我的歸屬與存在;「我」則回歸與自己內在關係,透過生命回顧,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引領其面對死亡的恐懼。

課程進行時,擔任講師的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全人關懷師陳怡如,會利用自己設計的「天人物我牌卡」作為教具,引領學員抽取牌卡、回答問題,進而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例如:「什麼時候我覺得上蒼真不公平?」(天)、「我得了不治之症的時候,我會告訴家人嗎?為什麼?」(人)、「住院時,哪些地方會令我不自在?有哪些辦法會使我好一?」(物)、「在什麼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我),讓學員從自我剖析中,進而理解靈性關懷的意義。

延續火把 回歸靈性學苑所激發的能量

近年來,安寧照顧基金會以往年舉辦靈性關懷課程的基礎,經不斷地調整課程設計,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學模式,強調知識性的理解及分組討論並重,讓學員藉由實際案例討論及角色扮演,演練臨床的應對能力。此外,課程亦會邀請歷年來曾接受基金會靈性關懷培訓課程,且持續投入臨床服務的專業人員擔任助教群,運用其豐富的經驗引導學員,讓每一次的案例討論更加聚焦及貼近。

「今年我們特別在原本的基礎培訓課程前,先舉辦3天2夜的『團體帶領者訓練營』,邀請助教群重新以學員身份參與培訓,他們除了需在事前閱讀指定的5本書,還需在營隊中進行討論,希望藉由專業學員相互激盪、創造出更多的火花!」林怡吟表示。

未來,基金會預計與合約醫院合作,加入臨床見習課程,讓學員有機會走入臨床場域接觸實際案例,更進一步體驗靈性關懷的實際操作與內涵。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