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天使的眼睛 蘭嶼在地化的社區安寧

作者: 
劉曉菁

已經連續五年,總是在飛魚季過後的盛夏回到蘭嶼,容易暈船的我,總是忘記航行在太平洋熱情浪花上的顛簸;也忘記小飛機內,如置身在十里雲霧的冷氣和起降時,抖動的機身,每一年總是期待盛夏的到來-回到蘭嶼。

從第一年帶著自以為的驕傲助人心境,轉變成謙卑敬畏,內心總有回到心靈之家的感受。猶記得,下鄉服務時,遇到的第一位末期病人,她是改變我推動社區安寧療護的一個轉捩點。

作者與張淑蘭護理師訪視住在茅草屋的病人。

  第一眼見到身受癌症末期病痛纏蝕的奶奶,她因為疼痛難耐,在家人為她準備的床上一直翻滾,緊握著淑蘭雙手的奶奶,氣若游絲的喊著痛!痛!痛!身邊陪伴著焦慮, 卻束手無策的家人,淑蘭一邊用達悟族語和病人溝通、禱告,一邊努力回應我,拋出的病人止痛用藥問題,當下的我心裡真是萬般心疼,評估疼痛的性質、用藥後,由淑蘭透過電話和醫師討論奶奶的用藥,離開奶奶家後,我的心中五味雜陳,甚是凌亂。

  當晚,坐在東清灣堤防上,浪花不斷拍打著舢舨舟,我的腦海裡,一直重覆上演奶奶因為疼痛難忍在床上不斷翻滾的畫面,心裡的憂傷已淹沒東清灣的星光,突然,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把安寧療護落實在這塊滋養我心靈的土地上。

  成功大學畢業後,一群信念相同的安寧夥伴,藉由國健署補助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的計畫,我們開始推動離島社區安寧服務計畫。這看似一小步的前進,卻是鼓舞我們推動醫療平權,深入離島推動社區安寧的一大步。

針對蘭嶼社區安寧的推動提供以下個人淺見:

一、尋找有意願在第一線臨床服務的在地人

「人」是推動安寧療護的關鍵,社區安寧強調醫療服務的在地化與便利性,所以,盡可能以在地的醫療人員為基礎,落實蘭嶼社區安寧的推動。

二、培養當地醫療人員,接受安寧療護相關訓練

認識對蘭嶼社區照護深耕已久的在地居家護理師-淑蘭,了解她對蘭嶼末期照護投注的心力,和對蘭嶼文化的深入了解,所以,力邀她接受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舉辦的安寧療護80小時及5天實習的課程。藉由完整且有系統的受訓方式,幫助她更深入了解末期照護的全貌,以及病人及家屬的需求與處理。

三、協助訓練當地志工及居家照護服務員,推動社區安寧

一個人執行居家業務是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尤其面對末期病人在居家可能隨時出現的突發狀況,在醫療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培養有安寧療護觀念的志工與居家照護服務員,協助護理師執行此項服務,才是永續經營在地化社區安寧的不二法門。

四、培養在地化安寧療護宣導講師

蘭嶼有95%都是達悟族人,島上的居民也多以達悟族語為慣用語,對於死亡、喪葬仍依循著當地傳統習俗。當我們帶著現代文明的眼光來審視蘭嶼文化或試圖想要改變她時,其實是非常蠻橫的思考,越深入蘭嶼的文化,更能體會應該改變的是我們,當地人對於死亡的態度、面對醫療與生命的有限性,是順應自然的態度。

五、深入了解蘭嶼人失去摯愛的哀傷

「我的寶貝,我的寶貝
我再也看不到你跟爸爸說:
這是你親手捕的魚!
再也聽不到,你告訴我:
爸爸,你還有很多東西沒教我!
你還沒教會我山上的農事、
出海捕漁的技巧,
還有,如何搭好一艘
屬於達悟族人的舢舨舟…。」

  過去,總是被提醒,蘭嶼人不談已死亡的人,因為,擔心惡靈盤據。但是,今年的我卻聽到蘭嶼老人家如何面對逝去的家人,他們用達悟族語,吟唱著屬於自己和家人的故事,將思念轉化成一首首動聽的生命旋律。

走過數百年歷史,蘭嶼人在生命晚暮裡,緩緩地烙印出自己的文化軌跡;
而張淑蘭護理師帶領的「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團隊,正在改寫屬於蘭嶼人的安寧療護篇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