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達悟族的女兒張淑蘭 居家服務驅惡靈 要讓蘭嶼長者安寧

作者: 
楊惠君 圖:楊惠君攝

  「我身體都給妳們看光光了,妳們下次也要去看別人的,才公平!」

  70多歲的蘭嶼紅頭村老太太林愛家,身子在歲月和疾病擠壓下顯得異常乾癟,四肢如柴小;老,讓生命的能量一點一滴消逝;如今,愛家老太太包著尿布,席地而睡。

張淑蘭為席地而臥的老人進行居家護理。

堅持身體私密 接受護理倍糾結

依達悟族的保守傳統,除了自己的伴侶外,身體私密處不能讓任何外人瞧見;因而當「雅布書卡嫰護理所」創辦人張淑蘭與照護助理員劉育伶替老太太換尿布、擦身、按摩時,老太太總是不停地叨念著:抱怨自己光著屁股,被人看光光。張淑蘭則一邊以族語安撫老太太糾葛的情緒,一邊與劉育伶忙著護理,兩人四手始終未片刻停下來。

張淑蘭說,「老太太中風後,出現失智症狀,照護她兩個多月來,有時不斷對我們常來看她道謝,有時似乎連我們是誰都不記得了。」

蘭嶼老人臨終前多離群獨居在小屋內。

  愛家老太太與家人同住,她的媳婦適巧是張淑蘭15年前創辦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的居家服務員,僅僅對照顧老人抱持熱情,想法和作為均較積極;在老太太臥床後,主動向張淑蘭申請居家照護;與許多獨居的蘭嶼老人家比起來,愛家老太太算是受到較妥善照顧的幸運長者了。

張淑蘭與病患親切地互動。

深怕惡靈沾惹他人 寧可獨居   

蘭嶼老人多數缺乏妥適的照顧,這與下一輩孝道無關,而是關係一深刻的文化情結;原來,達悟族與漢民族對生命與靈魂看法迥異,達悟族相信:萬物有靈,其中,疾病與死亡代表「惡靈」,人們因恐懼常避而避之;因此,老人家一旦老了、臥病、喪失工作能力或臨終前,為了不為下一代招來厄運,寧可自己住進小房子獨居。 

在矮茅草屋內進行居家護理的情形。

達悟族的傳統家屋結構,可以分為主屋、工作房和涼亭三部分;工作房往往就是老人家日後居住的「小房子」,因而達悟族對下一輩幫老人家蓋小房子,視為一種孝行;反倒是,民國五、六○年代,國民政府在蘭嶼推動「改善山胞計畫」,視當地原住民住的茅草屋為後表徵,因而蓋了許多水泥國民住宅;蘭嶼老一輩不願入住,還得離家」找地、搭小屋,因而遠離家園,晚景更淒涼。

倦鳥知返 投入衛生所服務

42歲的張淑蘭是蘭嶼在地的達悟族人,高中時經保送進國立台中護校(現改制為台中護專)就讀;與許多離島年輕人一般,一到台灣,即一心嚮往都會生活;22歲那年,張淑蘭倦鳥知返,回到蘭嶼,並在衛生所出任護士,除了例行的衛生保健、巡迴醫療外,還得支援門、急診。

1997年夏天,蘭嶼衛生所推動居家護理,張淑蘭奉派到台東聖母醫院受訓;這個難得的進修機會,也讓張淑蘭的生命從此大轉彎。

張淑蘭回憶,當時跟著曾獲醫療奉獻獎殊榮的台東天主教聖母醫院艾珂瑛修女學習做居家護理,深受其精神感召;這位來自美國、在台服務長達31載的艾修女,「從事居家服務,根本不分上、下班,只要病人有需要,她就去;打從心裡把每位病人當朋友。」張淑蘭說,她誰難以想像:何以一個人可以對沒血緣的異族,付出那麼多的愛?

以艾修女為師  居家護理要到位

櫃檯陳列著達悟族獨木舟,這是張淑蘭尊重在地文化的用心。

   「我也想做『艾修女』!跟她一樣,提供那樣到位的居家服務!」受訓結束、返回家鄉蘭嶼後,張淑蘭便投身居家護理工作,「做居家護理,必須深入各部落,我才開始認識真正的蘭嶼,開始真正了解達悟族人。」

  張淑蘭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才深刻體認:死亡,是達悟族人最深的恐懼。一旦家中有人往生,必須24小時內下葬;喪家送葬途中,必須沿途放置木杖,以免別人誤闖而沾染厄運。若在飛魚季裡往生,葬家不僅不能出海捕魚,更無人敢靠近,深恐因而交上霉運,錯失了一年裡最豐碩的漁獲季節。

  令外人難解的是,達悟人對死亡惡靈害怕的程度,甚至連物品都不敢借給病家;一次,張淑蘭說,有一急須送衛生所診治的重症個案,由於巷弄過窄,車子根本駛不進去,必須用人力將病患抱出來;但病人家裡僅一條棉被,已沾滿了大小便,張淑蘭只得四處向鄰居借棉被;當鄰人一知道棉被是來包裹、運送重病者,所有族人全搖首拒絕了;即便是病人的親戚,也不願意。張淑蘭眼看人叩關天,氣得直跳腳:『大家都這麼壞心,一點也不肯做善事嗎?』最後總算借到一條,這才順利地將病人抱到救護車上。

張淑蘭(左二)、劉育伶(右)與病家合影,顯示醫病互動良好。

毅然辭職  成立居家關懷協會

  張淑蘭在蘭嶼穿街走巷,一一發掘需要照護的病人和老人,但,衛生所是她職責所在,龐雜、繁重的本職已難負荷,讓她根本無法全心照護需要她的病患;在幾經掙扎後,她毅然辭掉月收入八、九萬元的衛生所工作,自己成立了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專門負責社區老人送餐、居家服務工作。等逐漸上軌道之後,下一步,她再成立「雅布書卡嫰護理所」,從事居家安寧服務。

  「我的第一個居家安寧個案,就是我的同學。他因憂鬱症由台灣被送回蘭嶼,身體狀況愈來愈糟;往生那天,他的家人急call,要求我幫他做大體護理。」但,同學是男生,連母親都不能看他的身體;他母親看張淑蘭一個女孩子家,對 碰觸她孩子的大體毫無所懼,憿動地跪下來,哭著說:『孩子,妳做得夠多了,我還不起!』」

鄉民視她為「惡靈不侵」的天使

  由於張淑蘭對死亡毫無懼色,長期穿梭在各部落為大家服務,很快地,鄉民視張淑蘭為「惡靈不侵」的天使,替代每戶人家的子女,護理、撫慰他們病榻上的長者;日積月累,終於讓達悟族傳統以來的性別界限和生死禁忌高牆崩落一小塊土石,而讓現代善終觀念得以融入。

  「雅布書卡嫰」在達悟語裡,就是「沒有飯吃」意思。淑蘭2012年創立這家蘭嶼的私立護理所時,原是希望能照護更多島上貧弱的老者、病人;但是,蘭嶼島上多為原住民保護區,土地取得困難,迄今護理所仍在籌建中,暫時以台東晴安居家護理所蘭嶼站為服務據點。

  除了張淑蘭,很幸運地,護理所還有來自台灣的劉育伶,張淑蘭喚她「草莓」擔任助理。來蘭嶼兩年的草莓已學會「有沒有吃藥?」、「會不會痛?」和基本問候的達悟語;她像另一個張淑蘭,對居家服務與照護老人,有一股天生的熱忱和使命感,「我就是特別愛和老人家親近」,她說。

護理所乏經費支持 各方物資表達支持 

由於護理所缺乏固定經費來源,劉育伶還向先前服務的工業研究院遞出計畫案,申請人事費用以補貼護理的虧損。今年安寧照護基金會也協助她們爭取拜耳藥廠和世大化成公司提供護理所病床、輔助及居家照護所需的各種枕頭、軟墊,以企業資源挹注護理所,讓張淑蘭可以把蘭嶼的居家安寧推得更廣、更深。

蘭嶼有六大部落,環島一圈,只消花一、兩個小時;但醫療資源有限,達悟族人平均壽命69.5歲,與台灣本島的78.2歲約差了近9歲;且達悟族人老得快,55歲以上就被定義為老人,當地老年人口約800人。張淑蘭和劉育伶兩人開著車,有時分頭從事居家服務,有時遇到重症及複雜個案,則兩人結伴同往;另外,護理所還有定期中醫義診和衛教宣導。

  多年來,張淑蘭除了照護蘭嶼長者,也拍攝蘭嶼老人臨終影片,記錄達悟族的醫療和文化面,並整理族人的生命觀,希望找到最妥適的點切入,並提供照護;以專業和照護服務的溫暖,讓族人對死亡與罹病惡靈的畏懼一點一滴散去。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