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論壇】以病人為中心的安寧療護品質

作者: 
蔡兆勳(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醫院整合輔助醫療中心主任)

  「你的專業要能滿足我的需求,才叫做專業。」這是十多年前一位末期病人對我「告誡」的話。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把這句話奉為從事生命末期照護的圭臬;這正與品管專家「品質」定義為「fitness for use」不謀而合。因此,探討安寧療護品質,只有一個指標,即「以病人為中心」,要能提供符合病人需求的照護內容,才是有品質可言的安寧療護。

  根據2002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安寧療護所界定的定義,安寧療護的範圍,並不限於生命末期病人,但是,目前台灣安寧療護主要照護對象是生命末期病人及家屬,因此,須以生命末期病人及家屬的角度來談安寧療護的品質。

  生命末期病人及家屬的需求,會隨病程及與醫療團隊接觸的時機,而有所不同。多數病人是經由原照護單位轉介,少部分是主動尋找協助,因此,病人或家屬對於接受安寧療護的意願差異很大,從排斥、不接受到主動、積極都有;顯然,不接受、甚至拒絕或接受度不佳的病人或家屬,更需要我們關心,希望所有生命末期的病人或家屬都能得到應有的關懷和照護,不因他們方態度而有所區別。

  每個人都有自身就醫的經驗,我們期待遇到怎樣的醫療團隊,末期病人或家屬的期望也一樣;將心比心、想一想,就很容易瞭解,末期病人或家屬渴望好溝通、好商量、有專業、有能力、願意積極協助他們的醫療團隊,並能傾聽他們的心聲,因此,醫療團隊成員需具備與病人及家屬建立信任關係的能力;在病人及家屬心中留下好印像,才是成功第一步。

  接下來,要能持續對病人關懷,這分來自專業的溫馨,有一股強力的穿透力量,猶如水滴石穿,在陪伴過程中,達成病人善終、家屬安心的照護目標。尤須注意的是,末期病人往往飽受身心靈煎熬,痛不欲生,甚至一心求死;醫療團隊成員不僅要有高度同理心,更要有專業陪伴能力,如道如何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方法,減輕病人身體症狀;透過心理情緒的支持與認知行為治療等方法,緩解病人失落、生氣、焦慮、憂鬱等心理情緒反應;透過靈性的感應與成長,讓病人感覺活得有意義意和目的;因為病人體力會持續衰退,我們希望喚醒他們內在力量,克服困難;這些可以幫助他超越現實的苦痛,在體力逐漸衰微的過程中,擁有更大的力量,讓生命充實,提昇生活品質。

  提昇生命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質及死亡品質,正是安寧療護的終極目標,也是末期病人醫療照護者的燈塔;唯有透過積極的症狀緩解、情緒支持、生命回顧、化解衝突、心願完成、感恩道別、感應靈性成長等死亡準備,讓病人終享平安與尊嚴,安寧療護才有照護品質可言。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