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醫師也是「送行者」的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前院長黃勝堅,出任小內閣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後,強調將打造市聯醫各院區為可近性、方便性高的社區醫院,繼續傾聽社區脈動,照護市民需求;特別是推動臺北市社區安寧照顧,希望讓長者活得快樂、病得健康、死得尊嚴。
由安寧照顧基金會與中化居家照護合辦的「面對死亡,學習愛」講座,吸引超過350人前來聽講。
他是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神經外科醫師,專長腦及中樞神經重症;留著一臉銀白胳腮鬍,讓人一眼難忘;不論醫護團隊、學生、病人、家屬,都暱稱這位黃勝堅老師「堅叔」,曾經歷五千多名病人往生,他說,面對死亡,是學習如何愛的必修課程,也是追求「善終」的準備。
他強調,安寧不是放棄生的希望,而是讓死亡回歸自然,拒絕加工延長的死亡,這樣,往生者才能走得有尊嚴。以前,他在台大負責急重症加護病房,總覺得死亡像規格化的作業,「所有進出加護病房的死亡,都一模一樣,」過程一樣,死亡的臉孔也都相以;因為在那裡,「所有病患死前都會『享受』到醫院提供的『海陸大餐』,包括插管、急救、葉克膜、洗腎一整套措施,」最後,病人整個臉龐、乃至身軀都變形,甚至全身變黑,家屬看到親人死狀無法接受,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往往在親人過世很久後,仍無法從死亡的陰影自拔。
死亡 讓人重新思考人生、醫學
黃勝堅說, 還不是這麼熟悉死亡過程與面貌時, 他還以為自己很厲害, 透過高科技醫療,可以有效延長病患生命,直到一天這一幕,讓他對醫學與人生重新定位與思考。
一位血管瘤破裂患者送到醫院急診室,醫師立刻為患者插管急救,接下來就是送到加護病房,裝上呼吸器及維生系統。女兒趕到醫院時問醫師:「我父親沒有機會了嗎?」醫師回答:「你父親目前靠維生系統穩住了,但頂多再撐個四、五天。」女兒思索後,平靜地向醫師表白:她希望父親能留一口氣回家,平順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並要求醫師不要再急救,平白讓父親受罪。
黃勝堅院長侃侃而談金山社區安寧發展經驗。
黃勝堅回憶, 當時自己還年輕, 無法判斷病患已進入瀕死狀態;病患要走的當下,他正在用餐,一接到加護病房通知病患心電圖停止,他馬上衝到加護病房,發現住院醫師正在急救,病患又受了一次急救的痛苦。女兒趕到醫院時,目睹父親慘狀,氣沖沖地質問:「不是說好不要急救嗎?為什麼讓父親走得這麼辛苦?」要求馬上辦理出院,要帶父親回家。這時醫院制式地要求女兒簽署自動出院切結書(AAD),她憤恨地說:「人都要死了,叫我簽這幹嘛?」說罷,把原子筆用力地往桌上一插。
醫者適時放手 病人才能尊嚴地走
「我愣在一旁, 嚇傻了。」黃勝堅說,原子筆被重重插在桌面、拔不起來那一幕,他永生難忘;那支筆也像插在他心上,讓他感到一陣刺痛之餘,開始思索:醫師的職責到底是什麼?只是救人、解決病痛嗎?如果人救不回來,要怎樣對生者交代、讓死者安詳?接觸到愈來愈多死亡案例,讓他體悟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 醫療應關照人性, 滿足人性為的需求,而不僅是解除病人的病痛;一旦醫療力量有其極限,醫者就要學會適時「放手」,才能讓病人走得有尊嚴。
「加護病房不應是死亡的前哨站」,黃勝堅說,進加護病房是為了協助病人活著出來;但,如今生命末期病患幾乎佔滿了加護病床,他們在加護的維生醫療儀器伺候下,活不了、也死不了。為此,英國政府即曾呼籲醫療機構,醫院是解決病痛及救命的地方,不要把寶貴的醫院資源拿來照顧瀕死的患者。
他指出,台灣的加護病房人口比是美國一點五倍、法國三倍,密度高居世界第一,但,仍一床難求。究其原因,就在台灣把加護病房當成處理死亡的場所,舉目所見,都是末期病患,反而明明可以救得回來的病人,找不到收治的加護病床。
根據統計, 英國有30% 生命末期病患在家裡善終, 美國只有20% 病人在臨終前回到家;而國內研究亦發現,如果可以選擇往生地點,44.6% 台灣民眾希望能跟家人在家裡告別。但是,台灣病人往往在加護病房受盡折磨,最後留一口氣回家往生;黃勝堅強調,「留著一口氣到家斷氣,這並不是『壽終正寢』。」他強調, 每個人都想善終, 最怕死亡臨頭,全身還插滿管子;黃勝堅因而走進安寧領域,親身為為生命末期病人服務、奉獻,並出專書、拍紀錄片,傾全力宣導安寧療護和社區安寧概念;當死亡已不可免,他希望協助生命末期的病患都能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
在他的推動下,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在全國最先推動社區居家安寧,「堅叔」號召金山分院員工組成社區照護志工團隊,走出白色巨塔,主動關懷北海岸在地鄉親,陪伴臨終病人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兩年多來,走遍北海岸大小村鎮,讓近一百名當地老人在家自然往生;不僅病人在最後時光享有舒適和尊嚴,家屬也能安心,醫療團隊並獲得尊重與成就感。
黃勝堅總院長計畫將金山社區安寧經驗推展到整個台北市。
黃勝堅指出,「在宅善終」觀念主要是藉發展社區居家安寧體系,讓生命末期病人返家後,依然能得到專業醫療團隊照顧與指導,讓病人在家善終。他強調,善終,已成為全世界發展趨勢,然而,推動社區安寧比在醫院推動安寧還困難,因為醫療團隊必須取得病患及家屬全然的信任,讓他們知道:病患發生任何緊急狀況,醫護人員並非「放手」不管,而是隨時在他們身旁,甚至把病人可能出現的狀況告訴家屬,讓他們不致驚慌失措。
他認為, 台灣大多數醫師都經過完善訓練,有十足「救命計畫」,卻沒有「善終計畫」,即大多數醫師不知如何放手,只知救命,無法面對病人死在自己手裡;但,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是送行者,當生命走到盡頭,「放手」才能讓病患得到平安。追求善終是每個人基本權利,歐美已將生命末期照護視為二十一世紀的醫療主流,只要醫師願意放下身段、走進社區,跟病人、家屬溝通,即使在都會區,生命末期病患也可以在家裡善終。
黃勝堅為數以千計病人及家屬送別,病人往生了,家屬非但沒有責備醫護未盡全力搶救,事後,還特地到醫院或寫信。打電話告訴他:「謝謝黃醫師,讓他安詳、有尊嚴得離開!」這是他最感動和欣慰的事。
和摯愛告別 人生必修功課
因而黃勝堅一上任,就積極籌備安寧照護小組,培訓相關人員,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例,目前已有數百人完成訓練,聯醫各院區也均已成立居家安寧照護小組,並在短期內成功訪談、諮詢一百多名疾病末期患者及家屬,他們均表明希望得到由醫院妥為設計的居家安寧照護服務。黃勝堅提醒,想要自然、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無論健康、多重慢性病人或是病重的人,每個人都應及早勇敢面死亡,預先規畫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CP) 照護計畫,醫療人員、病人、家屬應了解彼此意願及想法,讓生命到末期時醫療自主意願能獲得充分尊重,依照當事人選擇執行醫療照顧計畫。
他強調,ACP 不只是計畫、一份文件的簽署,重點在於與家人互動、討論善終安排的過程,這過程讓每個人有機會審思自己的人生價值與信念,也有機會和摯愛、家屬道愛、道謝、道歉和道別;能完成這些人生功課,自然能做到生死兩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