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學員心得 學習「同理」 讓我真正成長

作者: 
佘宗穎(陽明大學醫學系一年級)

  在學校修了賴允亮醫師教的安寧療護通識課程,課堂上,賴老師分享了許多「真正的老師」-病人的生命故事,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一層體認;也因此,一獲知可以和賴醫師近身學習,也可以和病人實際互動的體驗營消息,便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六天課程中,每天都有不同體驗,也有不同收穫。醫療力量並非無所不能,甚至有極其明顯侷限性;安寧緩和醫療便是將醫療主體從「病」轉移到「人」身上,特別是末期病人在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疾病治癒已不可能,他們渴望的是什麼?在安寧病房裡真實接觸病人後,這個問題不斷在腦中迴盪。

  身體上,病人感覺痛,需要藥物調節、舒適護理來緩解病人的疼痛;心理上,病人早已疲累不堪,透過音樂、藝術或芳香療法輔助,可以使病人情緒得以抒發,精神為之放鬆;其實,除了這些,末期病人和家屬心裡仍不斷湧現「為什麼?」;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死亡找上我?該做的都做了,為什麼病情仍不斷惡化?為什麼我這般命苦?這些糾結、不平,需要有人為他們紓解,才能獲得心裡的平安。「賴爸」賴允亮醫師說,病人看似在詰問,其實反映的是靈性的需求,「病人與家屬都在找尋生命的意義。」

  六天與病人相處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是─同理心。鍾清惠社工師在課堂上問我們:「等一下進病房,準備好要跟病人、家屬說什麼嗎?」我剎時愣住了,這才知道:即便上了許多關於醫病關係、醫療倫理課程,在踏進病房那一刻,才驚覺自己根本未曾準備,內心充滿恐慌、懼怕,唯恐說錯話,或未修飾的話語、追問的態度,反而病家情緒困擾、甚至負擔。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恐懼,迫使我小心翼翼地揣摩病人的痛苦、需求,希望在同理心下,對病人有真正了解。社工智凱教導我們:「當你被病人拒絕或冷漠對待時,你仍能同理對方的家庭、疾病、痛苦,而深深予以關切,而不是在意自己的『受傷』」,這才是同理的真諦。這樣的體認,讓我瞬間感覺自己成長了許多。

  「什麼時候準備好?怎麼準備?」賴爸說,「跟著老師走,就對了!」很多事情來到眼前時,我們並未準備好,但,前方有老師引領著我們,跟著老師看病人、聽病人,並學習跟生命的真正老師、也就是病人一起苦,你會發現:醫病之間沒有圍牆。

  楊院長告訴我們:「披著白袍,讓我們比別人更容易進入人的心裡內層;在病人最脆弱時,要更貼近他們,這是醫師沒完沒了的責任,但也正是這分工作的最大意義所在。」

  這六天中,我深深體會了楊院長這席話:作為影子醫師,我們在前輩的光環下學習,了解自己並不孤單;醫療是一個團隊,有這麼多醫師、護士、社工陪著我們一同成長,這分幸福要教會我們:如何苦人所苦,這是影子醫師的真義吧!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