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打造區域性哀傷輔導支援網絡-從喪親者需求評估與建立在地性人力資源及師資庫做起

作者: 
林維君(奇美醫療財團法人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

  安寧療護除了提供末期病人療護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其與家庭的生活品質。在重視家族主義的華人文化中,從罹病、治療到臨終期間,多由家人、親屬,乃至家庭、社區,偕同醫療體系負起照顧與陪伴的責任,不讓病人孤軍奮戰;這些陪伴者生活重心放在病人身上,心情常隨著病人狀況時有起伏,甚至在病人過世後,一方面要忍受喪親之慟,一方面還要調整頓失重心的生活,努力適應生命從此缺了一角的現實,往往備極辛苦;因此,安寧療護並不限於提供末期病人照顧,它的精神更在於延續關懷至病人過世之後,陪伴家屬在哀傷中重新找到生命平衡點,這樣才是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終極關懷。

哀傷照護菁英種子班,強化助教帶領小組討論,更深入引導學員自我覺察與討論能力。

  然而,依台灣現有的醫療系統與社區心理衛生體系,並沒有足夠的資源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長期性支持;雖然衛生福利部102年新公佈的「安寧療護試評鑑基準」已針對此建立規範,要求安寧病房、居家、共照服務中,均需擬有高危險哀傷家屬篩選及哀傷服務轉介標準流程,並提供家屬個別性或團體性的哀傷輔導。但,多數醫療院所並未具備質量俱足的人力資源,來因應遺族哀傷輔導之需求、篩選、轉介、長期治療等服務,加上目前台灣在哀傷評估與協助的專業訓練尚未普遍,實務上仍存在許多執行困難。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自102年起,承辦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專業人員培訓計畫,一開始,「以家庭為導向的癌症醫療照護模式」為主,開設四場「家系圖與家庭動力評估」、「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家庭會議」、「複雜性哀傷的篩檢與介入」全天工作坊,學員回饋熱烈;在103年本工作將訓練期間延長為兩天課程,針對較資深醫療人員及常接觸哀傷議題的社工師、心理師等,運用新開發的「覺察導向的互動溝通訓練模式」,做為案例演練的基本架構,深入探討專業人員在處理哀傷議題時可能面臨的情緒阻礙與認知阻礙,同時傳授哀傷輔導專業知能及家庭動力評估。

  今年這培訓課程已邁入第三年,迄今完成十場入門課程、四場助教訓練,今年則再新增四場進階課程,以強化學員哀傷評估與輔導的實際運用能力。每場課程在授課與學員回饋過程中,總有滿滿的感動,尤其每天下午分組進行的「覺察導向的互動溝通案例演練」,往往帶出深藏在醫護人員心中的慈悲與自我疼惜,有笑有淚,小組每一伙伴在兩天相處中,也成了心理治療所謂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亦即生活中並未交集,內心卻極為貼近。每場課後的評值都反映:學員們以求知若渴的心,迫不及待地吸收課堂上專業知識的講解,而互動演練則讓學員對於心理更能覺察,同時提升自我照料能力,減少疲倦的發生,對於日後如何運用專業能力助人,也更有信心。

講師帶領入門班課程時,運用案例演練以增加互動,讓學員積極投入課堂學習。

  另一方面,三年來擔任這個課程的師資與助教群,也在不斷自我充實下,透過每年助教共識營(今年更名為「菁英班」)及自我進修,不僅提升哀傷照護的理論與實務能力,覺察導向的互動溝通訓練模式,操作也更加純熟,未來在後續的哀傷照護專業課程中,將是新生代師資的生力軍,其貢獻也將可期。

  近年來出席各式研討會或安寧宣導場合,總會有學員主動跟我說:「我上過基金會『家庭導向』的課,受益匪淺,什麼時候還會再開這些課程?我要介紹同事來上課…」,還有許多已是單位主管的學員向基金會表示,想將互動教學模式帶回所屬醫院推廣;甚至,有好幾家承辦過此課程的醫院希望爭取下一年承辦的機會。這些熱烈的回饋都讓我與此課程的師資與助教群十分振奮。

  透過系統性教育訓練與推廣,我們已在各地培育出有能力篩檢及提供哀傷照護的專業人員,助教的持續培訓,也拓展了哀傷專業師資的普及;雖然目前完訓的學員多為教學醫院醫護人員,仍有為數不少的專業人員來自地區診所、長照機構,與關懷癌症臨終議題的非營利組織,這些均是未來可發展合作的地區與據點。期待透過安寧基金會的連繫、整合,下一步以建置各地區哀傷治療與諮商的專業人力及師資資料庫為目標,提供各合約醫院轉介需長期接受哀傷心理專業協助的遺族家屬;而執行輔導業務的人員有了專業師資為督導後援,將可以在地性、社區性服務方式,形成區域性哀傷支援網絡,落實安寧延續性家庭照護的理想。


 

今年新開展的進階班,由完成入門班的學員參與,
課程內容著重探討團隊動力的正向促發及如何維護工作者身心健康,並增加演練與討論時間。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