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喪親者的需求評估指標研討會

作者: 
葉瓊蓺(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秘書)

「有生,必有死」,本是人生的必然經歷;如何輔導喪親者在正常悲痛過後,坦然接受親人過世的事實,並以坦然、開放的態度面對,減少死亡、喪親帶來的衝擊,有時不能只憑當事人自行痊癒;專業力量適時介入、加以輔導,並引導對方認識、瞭解死亡帶來的心理反應,往往有助於當事人安然度過哀傷時刻,縮短哀傷期,並適應新的生活。

  近年來, 國內逐漸意識到悲傷輔導的重要性和需求,開始重視對喪親家屬的追蹤與輔導,不但相關安寧服務規範將此納入安寧照顧的範疇,相關研究、著述和推廣活動也漸漸多了起來。因應此一趨勢,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與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10月3日(星期六)假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行為期一天的「喪親者的需求評估指標」學術研討會,作為今年世界安寧日對國人的獻禮。該研討著重介紹國內各醫院當前對喪親者需求評估的做法,希望透過導引、討論、交流,建立未來臨床上執行喪親者需求評估的共識,將安寧療護延伸至對喪親者的哀傷輔導。

  衛生福利部在102年新公佈的「安寧療護試評鑑基準」中明確指出,「相關醫療照護團隊人員應接受哀傷輔導的教育訓練,並能依家屬需要,提供探視的環境、哀傷輔導及關懷服務」。

  由此可知,政府已將喪親者哀傷評估和輔導列為安寧照顧發展政策重點之一,並將此視為安寧療護品質重要一環。不過,考量喪親者的哀傷歷程及狀況因人而異,台灣醫療與社區心理衛生體系現有資源並不足,現階段仍難以提供長期性支持;因此,本次研討會邀請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方俊凱主任介紹各國高風險哀傷量表的使用範圍與統計方式,讓與會者學習不同的哀傷量表使用方式,未來可實際運用於臨床上。由於目前各院評估作法不盡相同,也期盼藉由本次會議中各院的分享與交流,更能實際回饋給病人與家屬。

  在介紹同理與工具之後,並安排各合約醫院實作經驗分享,從醫院評鑑相關規定出發,分享實務執行經驗,包括:喪親者需求評估指標之重要性、評估項目(時機、對象、工具)、轉介流程、主要評估專責人員,以及運作過程的困境和解決方式,並促成各醫療團隊經驗交流,以瞭解現階段各醫院做法,安排分享的醫院則涵蓋北部(三軍總醫院、馬偕紀念醫院),中部(童綜合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南部(柳營奇美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東部(花蓮門諾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八家。會議另一重點是,由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莊永毓醫師為大家解說如何區辨哀傷和憂鬱,兩者在臨床症狀上有極高的相似性,如何正確評估,據以擬訂治療與輔導策略,才能提供適時、必要的協助。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自從102年起, 連續承辦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專業人員培訓或品質提升輔導計畫,內容在培訓「以家庭為導向的安寧延續性照護模式」,即是以安寧家屬及喪親者哀傷評估、處理為主軸,引導醫療人員在工作中自我覺察,處理臨床工作中的反移情。在已完成的十一場入門課程中,計有426名學員參與;目前仍持續進行四場進階課程,預計有140名學員完成培訓。學員的背景涵蓋醫、護、社工、心理師及關懷師,不僅來自醫療院所各科別,也有許多社福和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積極參與。

  經過三年來的深耕,如今已稍見成果,所培訓的臨床工作人員,經用心學習並和臨床經驗結合,已具哀傷輔導概念和技巧,加上專業敏銳度,在回到工作崗位後,便有如種籽般,將哀傷輔導推進到各醫院、社區,希望透過這項課程的持續推廣,落實區域性、在地性的哀傷長期照護,並以醫療為界面,從臨床及早發現需要哀傷輔導的病人、家屬高危險群,適時伸援,以預防憾事發生。

  安寧療護強調的是全人、全家、全程及全隊的「四全照顧」,而全程照顧不僅陪伴病人至生命終止,甚至在病人過世後,仍將照顧的羽翼延伸到對家屬喪親後的哀傷輔導與適應。本次持續辦理的課程回應衛生福利部所要求的-提供家屬個別性或團體性哀傷輔導,同時,本會也積極推動各面向安寧議題討論及跨領域合作平台,希望促進民眾對安寧緩和醫療之認識,並提供臨床醫療工作者實務的參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