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圖書館】探索生命最大的總和 《當呼吸化為空氣》導讀

作者: 
謝宛婷 圖:時報出版提供

不會有人否認保羅醫師此生戰績輝煌,盛年37歲面臨生命樂章即將因末期癌症嘎然畫下休止符的急迫性,每個被秒針偷偷跨越的時間都更加彰顯了賦予的意義,原本可能在耄耋之年才會進入的人生整合期,便如此催迫地揚起號角了。

  完成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重要研究成果的發表並獲獎、成為作家、在被現實生活磕碰出傷口的親密關係中尋回靈魂伴侶的初衷、孕育下一代、竭力達成醫病與親友關係中的倫理道德義務、並在最終決定了死亡過程的大略輪廓與樣貌;作者娓娓道來此生形塑他的一切過程,每個決定與轉變的來龍去脈,誠實而不雕琢,充滿意外卻不扎人,我想是因為他看重「人」與「人的處境」,他描述的就是「活著」過程中不可閃躲的難題與價值衡量,於是,心有戚戚焉。

  作者保羅.卡拉尼提,印度裔、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長大,大學主修英國文學與人類生物學,在取得史丹福文學碩士與劍橋哲學碩士後,轉而攻讀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史丹福大學醫院接受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他彷彿披著鎧甲的勇士,即使身處盛年罹患惡化快速的的癌症險境,仍可見他揮劍所指,精準無誤,收劍時屏氣凝神、毫不遲疑。這位從文學、哲學、醫療歷史與社會學出發,凝視人類存在與生死處境,繼而受心靈召喚,與人們同悲共苦的醫者,字字讓人感受到一場充滿智慧的生命遭逢,絕不是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獲得一口鼻息即為勝利;在進退維谷之間,保有自我尊嚴,洋溢愛與感恩,並非不可得。

  盼望讀者不要因此以為,面對死亡,人人便能獲得勇氣;也盼望讀者不要因為作者橫跨文學、哲學、生物學與醫學,又處於醫師世家這樣的背景,而認為自己無法展現與之相擬的人生智慧與自主決定;希望讀者看到死亡最真實的樣貌,身為一個剝去所有頭銜與成就的人,如何準備走在「向死」這條道路上;不為之驚怖、喧嘩,也不過於壓抑、偽裝堅強。我更希望讀者看到死亡的觀想與感知是如何地成為一根有感的芒刺,不會頂舒服,但可以提醒著因為生活現實而麻木的我們,那些被提升了嚴重度的芝麻小事,是多麼肆無忌憚地如同水蛭般汲取著重要人際關係與人生決定裡的養分,以致於我們在複雜中困惑,在挫折和逐漸縮小的容忍度中責怪與放棄。我們得讓自己活得更好,而這是一個刻不容緩、需要即知力行的信念,在避談死亡的東方文化裡,我們一直很缺乏這一塊的薰陶與訓練,也因此,在生命下坡與死亡的過程中,我們往往無能、也不敢為自己負起責任與發聲。 

  保羅醫師的妻子在最後章節裡,闡述了他們選擇安寧緩和療護的心路歷程。撰寫此文當下,筆者正與一位高齡九十二、長年洗腎且多次接受心導管支架手術、已然意識不清的老母親的子女,正進行一場困難的對話。這位長者因嚴重感染與肺水腫入院,藉BiPAP(見過此呼吸器的人,勢必會因那強力綑綁的臉部束帶與面罩還有不停歇的打氣聲感到驚擾不安,更遑論這台機器長期使用,會造成腹壓過大不適、甚至胃容物逆流、嘔吐及臉部壓瘡)與兩種強力升壓劑維持生命,偶有稍醒,在呻吟、喘鳴之際,家人仍不准使用嗎啡止喘,好讓老母親稍感舒適,他們怕母親可能因此陷入沉睡,致無法知曉子女的陪伴。除了那支插入喉嚨的氣管內管與電擊壓胸之外,子女要求以醫療勉力維持到母親自然止息那一刻,方可停歇。老奶奶的受苦不僅令人心疼、甚且憤怒,但除非克服子女對死亡的恐懼、並提升他們對受苦的敏感度,否則,如何奢求生死兩相安?保羅醫師在尚可清醒之際,思考過插管、插管後病情穩定或繼續惡化可能性、長期失能後妻子的負荷與膠著,以及就算一口氣留下,腫瘤繼續侵蝕腦部、奪走他心智後人生殘存的意義,最後,他釋然地選擇了安寧緩和照護,此當是安寧照護啟動時機與討論過程最完美的典範之一。

  尼采說:「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閱讀此書,我們或該學習在人生中體現這樣的哲學。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 原文作者: Paul Kalanithi
  • 譯者: 唐勤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6/08/02
  • 語言:繁體中文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