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安寧】照服員安寧經驗分享-為機構長者善終盡心力

作者: 
艾蜜莉(長照中心社工師)

當個案進入生命末期時,即安排其轉入機構內安寧病房,除了增加安寧共照團隊視頻率外,並依個案宗教信仰,鎮臨終前提供宗教儀式服務,鎮聯絡住民親友前來探視,以陪伴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2015年3月筆者所服務的機構開始推動安寧照顧計畫,針對住醫院頻率高、且預期未來半年至一年間進入生命末期的住民,在由兩位專科醫師評估並經住民或親友同意後,輔導其簽署安寧療護意願書,並視其病程發展,提供相關的安寧照顧,包括安排醫院安寧共照團隊每週到機構關懷訪視,視其需求,召開安寧共同照顧會議,並隨時調整安寧照顧計畫。

  截至今年8月為止,機構推行安寧照顧服務已逾一年,為了解第一線照顧人員對機構推行安寧療護看法及目前安寧執行情況,本文訪問了兩位曾參與安寧工作的照顧服務員,希望藉由他們的經驗分享,深入了解第一線照顧工作實況。

認同推動機構安寧意義

「很多老人來到這裡養老,住了十幾、二十年,這裡就是他們的家;大家每天在一起,習慣了,讓他們安安心心地在這裡、像在家裡走完最後一程,這樣的安排很不錯啊。相對的,被送到醫院,舉目都是生面孔,感覺孤單、很沒安全感…。」

   這是照服員A的分享內容。她認為,機構推動安寧照顧雖然會加重自己工作負擔,但是,看著如同家人的住民,在生命末期常忍著病痛與不適,在機構與醫院之間來來回回,最終仍是在呻吟中、面帶愁容離世,讓人為之心痛。

  認識安寧療護後,她認為機構推動安寧,不僅可以讓住民到了生命末期可以待在熟悉的環境走完最後一段路,亦符合本土傳統文化,在「家」送終的習俗。對此,照服員B亦表達相同看法。

安寧照顧能力 來自邊做邊學

「推動前,我們已了解安寧病房的意義,但是,對安寧的內涵仍談不上真正了解;直到真正投入後,才深刻體會。…我也並非專業的安寧團隊一員,在機構裡也僅遇到兩次,但我們很想慢慢去理解該要怎麼做。」

  照服員B分享她對安寧照顧的認識,主要來自多年的老人照顧工作經驗,及每年的教育訓練;然而,這些大多侷限於概念上的理解,對安寧療護臨床工作內容並不清楚,等到機構推動安寧,實際參與後才從工作中學習。照服員A說明自己處境相同,雖然剛開始機構在事前提供了相關訓練,並請資深護理人員說明工作流程,但主要還是邊做邊學,也因此會導致她們信心不足,唯恐無法確實滿足個案的安寧照顧需求,並影響及照顧品質。

對「死亡」話題諱莫如深

「我們平常並不太會跟老人談論死亡,除非他主動跟我們說;多數老人家很不喜歡誁到這些,所以,我們不會主動跟他們說。」(照服員A)
「要求同仁提供安寧照顧,的確有些同仁會反彈,因為他們沒有看過,安寧的作業程序不會、不熟悉,一下叫大家投入,很多人會感到恐慌。…有的人不敢進安寧病房,我會鼓勵她們說;『我們一起進去做啊!反正我們是在做好事,又不是害他。』」(照服員B)  

       由此可見,「未知生,焉知死?」的想法在國人心裡根深蒂固,似乎未接近臨終階段就提及「死亡」,很可能讓死神提前到來。對工作人員來說,誤觸這些禁忌話題,可能引發老人的負面情緒,也可能因而影響和老人家的信賴與互動。另外,照服員B亦表示,部分照服員對執行安寧照顧工作時,需接觸到大體,或因對照顧流程不熟悉,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

工作壓力倍增 情緒緊繃

「會緊張啊!我們最擔心:萬一在自己當班時離開(去世),我們沒有發現或太晚發現,或是不知道幾點走的,怎麼辦? 所以工作起來感覺情緒緊繃;多了安寧照顧任務,緊張之外,還要分心注意安寧個案,壓力很大。尤其機構裡的住民通常已喪失溝通能力,我們問他:「這樣好不好?」他也不會回應,所以我們會擔心老人家怎麼想的? 我們做對了嗎? (照服員A)

  照服員A分享她照顧進入臨終階段的末期病人經驗:由於其病況變化難以掌握,必須密集探視、觀察生命徵象,以免呼吸、心跳突然中止而未及時發現,延誤死亡時間判斷。此外,許多安寧個案在臨終前多已喪失語言表達能力,甚至呈現昏迷狀態,照顧者亦會擔心服務並未滿足或切合個案的需求;這些反應均可看出:身為機構第一線照顧者執行安寧照顧計畫所承受的壓力。

  為了改善這些機構執行安寧照顧所遭遇的困境,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正發展與照護機構合作計畫,提供一系列課程、訓練,期望協助照顧服務員充實安寧療護的正確觀念與知能,提升專業能力,化解其對死亡忌諱與負面情緒,並藉此強化其執行安寧照顧工作的自信,降低心理壓力,以提高安寧照顧服務品質,實現機構住民的善終理想。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