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種「失落」;
起先是退休後,一輩子引為生活重心的工作沒了, 隨之感覺社會地位喪失,
接著是健康、生活自主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也一步步喪失;
最後面對的最大失落,往往是相依為命的配偶死亡......。
作者引導喪偶老人手持蠟燭,藉著燭光向懷念的此生配偶告別。
在天主教仁愛日間照顧中心服務期間,發現喪偶的長者高達70%,有些長者配偶剛過世,家人擔心他們白天在家過於孤單或不安全,因而送來日間照顧中心。
輕度失智的馮爺爺也是在太太過世不久後,由兒子送來日照中心。剛來時,馮爺爺總是叨叨念念自己很孤單,要求兒子再給他找一個太太。
張爺爺年歲已高、行動不良,但是,意識清楚,喪偶後心情鬱悶,兒女帶他來參觀日照中心,希望他在這裡結交同儕朋友;他卻一談起亡妻即淚流滿面,不願意到日照中心來。
思念老伴 喪偶長者備覺孤單
到了老年,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種喪失的經驗;起先是退休,一輩子的生活重心工作沒了,隨之感覺到社會地位喪失,接著是健康、生活自主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也一步步逐漸喪失,最後面對的最大失落,往往是相依為命的配偶死亡。
配偶是老來生活的依靠和精神支柱,喪偶的長者常因過度思念老伴、心情抑鬱而悲痛不已。
九十多歲的方爺爺一再重覆述說亡妻過世前告訴他:「老頭子,你如果比我早走,我會風風光光地為你辦喪事;如果我比你早走,你日子會很可憐。」方爺爺現在感受到亡妻預言成真,備覺自己形孤影單,很可憐。
平日負責日照中心管理重任的我,意識到協助老人面對哀傷、走出喪偶陰影的必要,便與社工師駱妍秀合作帶領喪偶團體經驗分享,邀請剛喪偶的爺爺或奶奶向過世的配偶做「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藉此發抒心中的失落和深藏心底未曾表達的愛、抱歉和期待。
活動分享 總有滿滿的收獲
這個團體邀請了五位喪偶的長者參與,舉辦過四次活動,每次都有滿滿的收穫。
王阿公輕微失智,太太幾個月前才因感染登革熱過世,阿公至今仍對醫院的醫療疏失耿耿於懷。每次提起入伍前娶妻情景,他對亡妻有說不出的懷念,更感謝她此生為這個家生育了四名兒女。
阿瓊阿嬤細說當年由父親作主的婚事,直到訂婚當天才見到對方;但是,二人結褵以來相處融洽,她感謝憨厚、老實的亡夫真誠相待。
蔡奶奶則是舊時代的新女性,她獨立自主,當年在空軍俱樂部和上海籍飛官一舞定情,不顧父親反對她與外省籍飛官交往,毅然為愛情出走,嫁給意中人。婚後夫妻生活自主、但彼此尊重,先生因肺炎過世後,蔡奶奶並沒有太多傷感,因為他們擁有一段美好的共同回憶,她更感謝的是,亡夫留給她一筆豐厚積蓄,讓她晚年無憂無慮。
告別式缺席 令他耿耿於懷
退役軍人的史爺爺帶著褪色相本出席活動,翻開一頁頁與亡妻出遊照片,李爺爺敘說自己的人生故事:從小孤兒院長大的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待人溫文有禮,對足足小他近20歲的亡妻百般疼愛;即便發現亡妻做了令他傷心的事,他依然全心守護著她。亡妻臨終前,特別向爺爺感謝他的原諒和包容。讓史爺爺引以為憾的是,兒女們執著於宗教信仰不同,硬是不讓他參加亡妻的告別式,儘管太太過世多年,爺爺對此十分在意,每年總不忘為亡妻獻上彌撒,祈求她在天國平安。
阿翠阿嬤是性情中人,每當其他長者談及傷心過往時,在一旁總是熱淚盈眶。她自述個性內向、不善言辭,嫁進夫家後從未被重視,婆婆與先生忙著照顧店面生意,她卻只能在屋內做家事,十分委屈。所幸,先生過世前曾為自己在婆媳衝突間未能好好保護她,懇求她原諒,阿嬤因而感到欣慰。
喪偶團體最後一次活動時,我們提供每位長者一根蠟燭,請他們點燃後,藉著燭光向懷念的此生配偶告別。阿瓊阿嬤對兒女未讓她出席亡夫的喪禮一直很遺憾,只見她手持蠟燭,含淚向亡夫道別;告訴他自己在日照中心受到很好照顧,請他別記掛。
學習向配偶感謝、放下與告別
多數長者終其一生,已經歷過數次生離死別,但,老來喪偶仍令人感到椎心傷痛;兒女面對長輩的哀傷,多半不知如何啟齒討論;工作人員則可藉由團體分享,引導長者回顧生命歷程中與配偶共同經歷的重要事件,促使老人藉回憶過去點點滴滴,從中學會向配偶感謝、放下與告別,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