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程劭儀自2022年接下這項職務後,便積極推動醫學會與國際頂尖單位的跨國合作及交流,並透過舉辦講座向大眾傳遞訊息,期待讓安寧療護的理念更深入社會。
2014年世界衛生大會(WHA)無異議通過,呼籲全球各國將安寧緩和醫療整合進整體醫療並加以強化,近10年來,安寧療護已在全球蓬勃發展,逐漸成為醫療主流趨勢,台灣也不例外。
借鏡日韓星澳
打造照護支持網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程劭儀評析鄰近國家在安寧緩和醫療方面的進展, 她認為仍有多處值得學習。例如韓國自2018年立法允許符合《善終法》(《延命治療決定法》的俗稱,也叫「尊嚴死法」)條件的末期病人可拒絕心肺復甦、呼吸器、癌症治療與血液透析,言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後可啟動這些權利,或在兩名醫師許可下得以完成病人終止治療的意願,讓醫病雙方皆能獲得保障。
日本的安寧觀念起步比我國早,雖然至今尚未立法實施,但是各大學會如安寧學會及老人學會等都極力倡導,在病人末期階段應推廣醫療決定與醫療照護計畫,且社區發展安寧也較台灣完善,值得借鏡。
新加坡因嚴格執行分級醫療,並在社區推廣安寧療護,也使得安寧療護體系相對完善;澳洲則是安寧療護發展的先驅國家,積極推廣安寧緩和照顧品質監測系統(PCOC),大幅改善照顧的品質成效。

以開放心態了解安寧療護,將死亡視為人生必經過程,讓台灣能真正成為人人得以「善終」的社會。
政策助攻團體力促
成就安寧品質典範
安寧緩和醫療在全球正蓬勃發展,各國皆有斬獲,台灣也不惶多讓。繼2015年《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全球臨終安寧照護死亡品質評比,台灣獲得亞洲第1、全球第6的肯定;2021年由杜克新加坡大學聯合醫學院領導,研究調查全球共81國的臨終病人死亡品質,台灣排名全球第3,名列A段班。
台灣安寧療護能發展成功,程劭儀歸因於下列因素,包括2000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在跨黨派、跨宗教的支持下順利通過,確立了末期病人有拒絕急救的權利,後續經歷3次修法,已使法規更加完善;而2019年進一步推出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將善終權利歸還病人,能讓更多病人在面對生命最後一哩路時,享有更高品質的照護。
當然,全民健保提供了安寧療護相關如藥物、治療及服務,也與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成功的重要關鍵;此外,在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及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積極推動下,自2000年開始的安寧專科醫師甄審制度,也走在許多亞洲國家的前面,再加上許多非政府組織及民間團體的共同努力,讓國內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安寧療護能大幅提升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有效減輕醫療負擔的重要性。
程劭儀認為,在所有助力推動下,國內非癌症病人的安寧療護上已有顯著進展,她以臺大醫院為例,目前所有安寧療護病人中非癌症病人約占三分之一,「相較之下,日本及韓國的非癌安寧療護發展相對緩慢。」
加強交流跨域合作
提升民眾安寧意願
近幾年,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積極參與國際交流,陸續邀請許多國際重量級學者來台演講,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與政策建議。同時也與國際頂尖醫療機構合作,進行跨國臨床試驗,如與美國MDAnderson癌症中心合作,共同研究臨終病人的譫妄現象,找出治療方法,讓其不受疾病末期之苦,也已日漸收穫成果。
儘管國內的安寧療護在各界努力下已取得相當成果,程劭儀認為仍有進步空間,像是城鄉差距造成照護品質不一,居家療護仍未積極推展,社會大眾仍對安寧療護有迷思等,她呼籲醫學學會要與各專科醫學會加強合作,制定更完善的安寧療護轉介指引,讓更多非癌病人也能早期接受安寧療護。此外,也鼓勵民眾以開放心態了解安寧療護,將死亡視為人生必經過程,學習溝通技巧,才能讓安寧療護的理念更深入,讓台灣能真正成為人人得以「善終」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