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曾在2017年至2022年擔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在5年時間裡,他帶領醫學會推動幾項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任務,也在當時見證了《病人自主權利法》實際推行後的影響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自1990年對安寧緩和醫療的說明,隨著時間推移,逐步擴大其內容與適用對象。起初,安寧緩和醫療僅限於癌症末期病人,著重在減輕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的痛苦,之後逐漸將服務對象擴大至所有生命受到威脅的病人及家屬,並強調積極的全人照顧。
2018年,國際安寧緩和療護協會(IAHPC)更依據國際趨勢,進一步提出共識定義,將安寧緩和醫療服務對象擴大到所有患有嚴重疾病的人,特別是處於生命末期時,而且需要照顧的不僅是病人還包括家屬及照顧者(Caregiver)。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安寧緩和醫療視為基本人權。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認為,台灣安寧緩和醫療能取得不錯成績,有很多的因素。其中之一是2019年正式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賦予了病人更大的醫療自主權,包括在特定條件下,可以選擇不要進行維持生命治療,例如抗生素的使用。不過,隨著新法上路,也面臨包括醫護人員觀念需改變、與家屬溝通,以及簽署流程仍繁瑣等挑戰。
背負推廣安寧緩和醫療的使命
2019年《病主法》正式實施之際,蔡兆勳剛好擔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帶領當時醫學學會推動幾項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任務,包括積極培訓醫護人員,並與政府部門合作推廣安寧緩和醫療理念,以及提供意見倡導政策改革,如爭取提高居家安寧給付等。同時,也與民間團體合作,舉辦各式活動來提升民眾對安寧緩和醫療的認識。
多年以來,國內安寧緩和醫療已取得顯著進展,不僅在死亡品質排名上,從2010年全球第14名躍升至2021年的世界第3,且穩居亞洲第1。「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的服務對象,從早期的癌症末期病人,擴展到八大非癌末期疾病,近年更納入末期衰弱老人,可見國內在安寧緩和醫療照護上的進步。」但蔡兆勳也直言,仍有許多需要努力空間。

死亡是所有人都會面對的一門課業,要讓民眾更了解安寧的理念,並認同選擇這種照顧方式。
生命教育是人人必修的一門課
舉例來說,國內對於末期醫療照護的健保支付相對較少,「應該要增加資源投入,因為這不僅能提升病人生活品質,也能減少無益醫療,節省整體的健保資源。」此外,雖然台灣每年培訓出許多安寧緩和醫療的專業人員,但真正投入此領域的人卻不多,他認為原因出在進行安寧療護的工作確實辛苦,面對生死議題,要花更多心力去照顧病人與面對家屬。「要讓願意投入的醫護人員有更多支持與鼓勵,例如提高待遇、減輕工作負擔等,也要加強相關訓練,在面對困難時能更順利地提供照護。」
華人社會總是忌諱談死亡,這也是安寧緩和醫療推廣的一大阻礙,蔡兆勳認為死亡是所有人都會面對的一門課業,要讓民眾更了解安寧的理念,並認同這種照顧方式。他觀察,相較於老一輩,新一代年輕人已展現更開放的態度,願意與家人討論死亡,甚至主動關心父母在生命末期的照護安排,「這是社會進步的展現,也是未來推廣的契機。」
雖然國內已通過《病主法》,民眾可預先決定自己在末期階段的醫療照護方式,但實際上簽署的成效仍不顯著,癥結就在需額外花費金錢與時間,讓可近性不高。
善終並非簡單的生命結束
對於近年來討論熱烈的「斷食善終」議題,蔡兆勳提及,如果醫療照護沒有做好,即使斷食也難善終。他對於會選擇斷食方式結束生命的動機,並非是病人真的想死,而是到了「痛不欲生、痛苦到不想活」的地步,「那是在極度身心靈煎熬下,才會選擇以此方式結束生命。」
他強調,問題在於醫療照護,如果醫療團隊能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與同理心,就能有效地控制與緩解病人的痛苦,讓病人不受折磨,甚至重新燃起對生命的希望,所以應該多接觸安寧緩和醫療團隊。
安寧緩和醫療的未來發展,需要政府、醫療體系、社會大眾及各相關單位共同努力,期待未來能建立一個真正尊重生命重視善終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在生命末期獲得應有的照顧,安詳且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