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行列】陪伴,心靈深度的探險

作者: 
鄭安安(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陪伴,是與他人一起進入心靈深處探險,而非肩負共同走出幽谷的責任。
∼Alan D. Wolfelt∼

已為人母的作者,在陪伴癌末病童過程中,更能同理父母心。

  作為臨床心理師,我的專長在兒童復健心理領域,癌症末期病患對我而言相對陌生;該如何陪伴癌症病童及其家庭走完最後一哩路?在接到這照會單後,不禁陷入思索。

  18歲阿綸正為考上大學興奮之際,卻被診斷出癌症腹膜轉移併發腹膜炎,醫師評估病情及預後並不樂觀;但,阿綸對自己即將展開的人生還有無限盼望,父親也對治療抱持高度期待,因而治療團隊照會臨床心理師,希望協助個案心理調適。

  第一次到病房和阿綸會談,父親數落起阿綸一向不良的飲食習慣及貪懶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從年輕時就腳踏實地打拚的父親,自我要求甚高;「遇到了,就面對」、「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他強抑傷心,要求阿綸堅強面對罹病的事實。

  病榻上的阿綸已十分虛弱,卻忿恨不平地詰問:「為什麼在這時候生病?」、「為什麼檢查出來是惡性的?若是良性的,切除就好了!」他對父親的要求不以為然,賭氣地說:「反正我就是不成材、沒用!」、「乾脆閉上眼睛、不要再睜開,這樣就可以重新來過!」

  我能同理阿綸生氣、難過的情緒,很好奇:如果不是這場病,他的志向和興趣是什麼呢?阿綸談起自己最愛吃美食、看動漫,也曾想過要當律師或醫師,但,這一切已不可能了,「在夢裡實現吧!」父親這時聽出了孩子的挫折和絕望,態度頓時鬆動了,本來看似衝突的父子對話,嚴父態度開始放軟:「我說我的,要聽就聽,你走想走的路吧!」

  再次進到病房時,阿綸正在休息,父親提起前次會談阿綸在說出了心裡的話之後,當晚果然好睡多了。這次他卸下嚴父的角色,誇起阿綸從小記憶力好、成績不錯,沒遇過什麼挫折,沒想到,第一次面對的,卻是如此嚴峻的考驗。

  幾次會談後, 我擔心強調要堅強面對的阿綸父親,終有一天無法承受喪子的失落;這時,他自承從我第一次訪視起,他就有預感:自己遲早會失去愛子。他跟醫師及病友討論化療結果, 「最壞的情況就是看不到人了, 就這樣!」他強忍疲累及傷痛,語氣依舊堅定,「孩子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即使希望渺茫,父母守護孩子的決心,到最後一刻也不會動搖。

  對於阿綸父子的情況,我深覺感傷且無能為力,望著廊外的枝枒在風的吹拂下顫動,樹葉最終仍飄了下來。「該如何陪伴兒癌病患及家庭走這一段路,讓他們不致太過憂傷?」,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心中,卻找不到答案。

  於是,我試著在陪伴過程中,改變一向快速、忙碌的步調,放慢腳步,嘗試去傾聽、去了解。我能充分同理阿綸及父母面對病魔,身、心所受的苦,也趁著阿綸還有力氣表達時,鼓勵他們坦誠地溝通。

  阿綸在過世前兩天,藝術治療師引導阿綸向父親道謝及道愛,聽到阿綸說出:「多謝您的照顧」時,這位鐵漢父親頓時老淚縱橫,他自剖:「看著兒子的形體一點一點地消失,那樣的痛楚,銷魂蝕骨。」我們也為之鼻酸。

  備受推崇北美悲傷教育學者愛倫‧沃福特(Alan D. Wolfelt)曾以這樣的詩句,為「陪伴」做了貼切的描述: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着前行;
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痛苦的片刻;
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
是見證他人的掙扎歷程,非指導他們脫離掙扎;
是出席他人的痛苦,而非加強秩序與邏輯;
與另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深處探險,
而非肩負走出幽谷的責任。


  感謝阿綸及家人用他們的生命故事,帶領我體會陪伴這門功課的重要,讓我更加堅定地在這條路上探問並學習。


 

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於2007年6月成立,是全國首創由臨床心理師自主管理的單位,集合成人精神、兒童心理、復健心理、健康心理以及神經心理等專科的臨床心理師,所提供的服務也從原合作科部醫師的照會,逐步擴展至全院的病患及員工。

該中心自2007年8月起提供全院病房心理照會服務,包括一般成人照會、腫瘤身心照會及兒童照會。癌症及生命末期患者身心照會服務,由專長健康心理的臨床心理師與安寧共同照護團隊合作,一起照顧腫瘤癌症末期病患及家屬。18歲以下兒童心理腫瘤患童及家屬,則由專長於兒童及青少年的臨床心理師進行心理照會服務。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