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戲劇裡的母親、阿嬤,也是現實生活中,照顧失智長輩的女兒與外孫女。對楊麗音而言,每個角色都是生命給的功課,讓她在光影之外,更深刻體會理解、陪伴與告別的重量。她學會用幽默化解悲傷,用溫柔面對無常,在安寧與死亡的交界裡,找到一種安然的哲學。
在影視戲劇中的楊麗音,是大家口中的「國民媽媽」、「國民阿嬤」,無論是溫暖慈愛、刻薄計較,各式各樣的女性長輩角色,楊麗音演什麼像什麼。她在電視劇《草山春暉》中詮釋高張秀(高媽媽)這個角色,精湛的表演替她贏得2006年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那次除了把握機會與故事原型的高媽媽相處,罹患失智症的外婆,也是楊麗音在演出過程中的重要模仿角色;戲如人生,那些在戲劇作品裡的角色,許多時候,都是楊麗音現實生活中的老師。
戲中角色是生命的溫柔提醒
在楊麗音的印象中,外婆是家人口中的「老番顛」,幾十年前的社會還不怎麼了解失智症,對於總是把椅子和沙發堆到門口、阻擋人進出的外婆,家人也拿她沒辦法,又怕把長輩搞丟,只能將外婆限制在家中。
「那時候對待外婆的方式, 比較『用力』一點。」想起外婆那段時間的生活,楊麗音緩緩地道出這句話。
後來接《草山春暉》這檔戲,某天楊媽媽在家中翻了翻劇本,讀到主角高媽媽的失智症狀後告訴楊麗音:「你外婆現在也有這樣的問題。」那時楊麗音正在做角色準備功課,讀了一些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資料,才對於外婆的行為多點了解,也試著將眼中的外婆融入角色中。「宇宙中沒有一場雨是錯下的。」楊麗音相信這是老天爺的安排,透過角色幫自己上課,也藉著與高媽媽這個角色的相處,更深入的接觸失智症這項疾病。
後來,媽媽也跟外婆一樣罹患失智症;起初,楊麗音是從飯桌上發現異樣,「原本媽媽的菜香,開始有一點走味了。」受疾病影響,媽媽分不出白糖與小蘇打粉,那鍋端上桌的綠豆湯喝起來不是記憶中熟悉的味道,帶媽媽去醫院檢查 時,楊麗音一度還想著媽媽只要吃藥就能好起來。
「那時候的確這樣期待,希望醫生開個藥吃,就能把媽媽還回來。」但無奈的是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照顧媽媽的過程中,楊麗音也曾失落,也會忍不住想發火,藉由轉念,才讓她找到與媽媽之間的相處平衡。
轉念之後反而更靠近彼此
就像喜劇泰斗卓別林的名言:「人生近看是齣悲劇,遠看則是喜劇。」楊麗音發現,與其一直糾結媽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無理取鬧、哭笑不得的舉動,惹得自己怒火中燒,不如帶著幽默來看待日子,「我就想著媽媽在演滑稽戲,有時候要像小孩子那樣哄著她。」有時遇到媽媽佯裝已經喝過藥了,楊麗音會稱讚她「你好棒喔!那我們再喝一口就好!」放下要爭對錯的念頭,是放過媽媽,也是放過自己。退一步之後,楊麗音才有機會看到更多事情。
擔心媽媽有肌少症,她每天都準備水煮蛋幫媽媽補充蛋白質,結果媽媽不是把蛋藏起來,就是騙說已經吃過了。轉念後的楊麗音沒有生氣,而是耐著性子和媽媽溝通,最後才問出是蛋黃太乾、難以下嚥,媽媽才不想吃。於是她改變料理方式,煮溏心蛋、蒸蛋,媽媽果然就願意開口吃蛋。
相較於外婆,媽媽與自己的距離更近。當年在《草山春暉》的演出中,楊麗音模仿著外婆的行為舉止,再到了2021年《人間條件七》裡飾演林美秀的媽媽,同樣是罹患失智症的角色,這次楊麗音不再只是模仿,而是透過理解,讓自己進入角色當中。
「我在戲裡有時候衣服只有一半紮在褲子裡、一半露在外面,這其實是有脈絡的;媽媽曾經上完廁所,衣服紮到一半就走出來,因為她認為已經穿好了。」媽媽在生活中的混亂,其實是有跡可循的,陪伴媽媽、照顧媽媽的觀察,讓楊麗音更懂得詮釋這類角色,也更加理解媽媽的思維,找到與她溝通的方式。
選擇安寧深刻體驗善終之路
在媽媽罹患失智症之後,楊麗音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能找到合適的看護,在需要出門工作的時候,接替她照顧媽媽。所以每每看到新聞上有家屬因為不堪照顧病人的壓力與痛苦,而發生憾事時,楊麗音都不忍直視,「他們真的太辛苦了,光是照顧生病家人,可能都忙到騰不出手,也忘記自己可以呼救。」說到這裡,楊麗音幾度哽咽,如果可以,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能量接住這些人。因為她也曾經是被接住的對象。
一、兩年前,媽媽因為感冒引發肺炎,在加護病房住了好久,醫生一度評估病況危險,在與家人商量後,楊麗音決定把媽媽送到安寧病房,「憑良心講,我們也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離開,但是在安寧病房期間,我們可以常常去看她,很多教會朋友也會去幫她禱告,媽媽當時很開心。」選擇進到安寧病房,溫和治療後,媽媽的身體反而逐漸康復,後來更順利出院、回家休養。
「那時候選擇把媽媽轉到安寧病房,拔掉身上許多插管,不只是她的身體,我的心裡也輕鬆許多。」在媽媽的生命幾乎快要走到盡頭的那段時間,他們深刻體驗過一次安寧病房,讓身為子女的楊麗音放下心頭上的負擔。這也是楊麗音對「善終」的看法——不要太痛苦,能好好地走。就像她在《俗女養成記》裡飾演的李月英阿嬤那樣,只是在椅子上閉眼午睡,然後就再也沒有起來。
在死亡來臨前仍然活得真切
身為摩羯座,過去的楊麗音常常不放過自己,總是不顧一切,就算跌倒了還是努力向前。現在的她,變得比以前豁達了,「現在跌倒了,我就躺一下,說不定地上還有錢可以撿。」楊麗音笑著說,現在她更懂得換個角度看風景,而面對生老病死,楊麗音同樣坦然,畢竟每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邁向死亡。
幾年前碰到COVID-19疫情,演藝工作大多停擺,在好友萬芳的召集下,楊麗音與幾位朋友一起上了死亡教育課程,相互扮演媽媽、小孩,完成對方心裡頭的願望,也在老師搭建的靈堂中,體驗過世之後的弔唁與懷念。
「我們練習死亡,在老師的帶領下,想像自己死後化為塵土。」如果哪天真的到了要離開的時候,楊麗音會自在接受,這身皮囊再也不屬於自己,人總是得往下一個階段邁步前進。
不過在那之前,楊麗音認為還是應該先好好照顧自己,多補充蛋白質、保持運動習慣,「然後,心裡頭有什麼想做的事情,或者有什麼期待,就都去試試看。」楊麗音相信輪迴,因為有未完成的功課要修,所以才需要到人世間走一遭。既然如此,那就不要留遺憾,畢竟人生在世,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就把這輩子當成一個Playground,我們是來這裡探險的,就開心地去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