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新訊】2025亞太安寧緩和療護國際會議|陪病人幽谷伴行的理想與實踐: 聚焦ACP與人工智慧照護

作者: 
撰文、圖片.林承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院社區健康照護所副教授)〔vol.108〕

2025亞太安寧緩和療護國際會議(APHC)選在馬來西亞古晉舉辦,不僅展現主辦城市的國際會議接待能力,也呼應了推動低中收入國家緩和療護發展的目標。會議邀請了來自亞太地區30多個國家,超過1,200位學術專家與學者齊聚一堂,針對亞太安寧緩和療護的議題進行一場深刻的交流。

馬來西亞古晉,這座被譽為「貓城」的小城,以悠閒步調與多元文化迎接世界各地的來客。英國殖民時期的建築與當地原住民文化交錯,街頭隨處可見的貓雕像,讓整座城市既親切又獨特。在這個寧靜的地方,舉行了第16屆亞太安寧緩和療護國際會議(Asia Pacific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Conference,APHC),別具意義。

選址古晉,亦正好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發表的《APHN Atlas of Palliative Car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s
2025》訴求相呼應:加強低中收入國家的資源投入,以落實全民均健(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盼跨國協作以擴大影響力

在會前的研究工作坊( Research Forum ) 中。亞太安寧緩和聯絡網(APHN)研究組委員與多國專家帶領與會者從臨床實務出發,發掘研究問題並發展計畫。這樣的設計不僅幫助研究者超越抽象數據,更貼近病人與家屬的真實需求,也讓我深刻體會到,跨國合作能讓亞太地區的研究量能有效提升,並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大會邀請多位國際知名學者分享政策與實務發展,包括英國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Dr. Libby Sallnow,提出亞太地區未來發展的政策建議,強調資源分配與在地化策略;美國Mount Sinai醫院的Dr. Sean Morrison則以專題演講探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的最新研究與臨床反思。他指出,ACP不應僅是文件完成,而是一個複雜的溝通過程,需要病人、代理人、醫療團隊與醫療系統多方配合,才能真正落實病人意願。

另一場重點演講由美國杜克大學的Dr.David Casarett主持,探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緩和療護臨床與教育的應用。他分享了「Loneliness Trial」的臨床研究,利用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陪伴高齡病人並解答基本照護問題,以減輕孤獨感,顯示AI有潛力作為臨床輔助溝通與教育工具,並啟發未來在亞太地區的研究方向。

亞太各國的經驗分享同樣精彩。日本、新加坡、香港與台灣的專家,分享各國在緩和療護服務推展的成果與挑戰。討論中普遍強調「文化敏感度」的重要性,以及「跨專業合作」在ACP與臨終照護中的關鍵角色。馬來西亞政府與古晉當地醫療團隊亦積極參與,期望透過此次國際會議建立與亞太及歐美專家的長期合作,推動當地緩和療護政策、臨床服務與研究。

從研究到臨床的挑戰

此次會議最大的收穫,是對ACP的重新思考。Dr. Sean Morrison強調,ACP不應被誤認為是病危時的即時決策,而是一個需要長期鋪陳的過程。成功的ACP需要多方配合:病人能在假設情境中表達意願、臨床醫師能夠引導價值澄清、醫療委任代理人能準確表達病人想法、醫療體系亦需配合資源與執行。然而,現實中往往條件不足,代理人角色更是充滿挑戰,導致ACP實施有時反而加重病人與家屬的心理負擔。

日本聖隷浜松病院的 Dr. Masanori Mori則提出「從反思到行動」,他主張必須根據真實世界的臨床情境與文化背景調整ACP的實踐方式,並強調ACP是達成高品質照護的手段,而非目的。這句話讓我深受啟發:若我們只停留在完成文件的目標,而沒有真誠對話,那就失去了ACP的核心精神了。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Dr. Chetna Malhotra提到,ACP雖未有明確證據顯示能改善病人生活品質,但對照顧者的正向影響是明確的。換言之,ACP對於代替決策的家屬能起到降低代理決策壓力的作用,但對於病人的直接影響還需要更多實證研究來支持。

Dr. David Casarett報告則展示AI在安寧療護的潛力,尤其在協助減輕臨床人員負擔與提升病人溝通效率方面,AI有助於提供初步資訊,使醫療團隊能聚焦於更複雜的照護對話。

綜合而言,ACP的推動需更謹慎地考量其文化適切性、執行困難與倫理風險,並思考新的決策支持方式。

會後反思:我們該如何前進

會議結束後,我心中浮現幾個深刻的反思。亞太地區緩和療護的發展需同時強化政策倡議、臨床服務與研究量能,並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將ACP定位為持續性溝通過程,避免僅以文件完成作為衡量指標。
2. 加強代理決策者的培訓與支持,確保其能準確表達病人意願。
3. 發展在地文化介入設計,使緩和療護與ACP策略更貼近不同社會背景需求。
4. 促進跨專業團隊合作,整合醫師、護理、社工等角色的力量。
5. 探索AI與新興科技的應用,作為溝通、教育與決策支持的輔助工具。
亞太各國在安寧緩和療護領域正積極互相學習與合作,並勇於嘗試新方法。期望未來能縮小不同地區間的資源落差,讓更多病人與家屬獲得符合文化與需求的高品質臨終照護。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